下雨天不用蹚水出门,小区绿地能“存水”浇花,连马路牙子都能“吸水”——这不是想象,而是《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桂林人将享受到的真实生活。今年7月1日起,这部关乎城市生态、防洪安全与民生福祉的地方性法规正式施行,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披上“生态防护衣”。
为何专为海绵城市建设立法?“海绵城市”能给市民带来哪些改变?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如何走出特色海绵城市建设之路?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程参与法规制定的专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三红,从背景、概念、规划、建设到监管维护,全方位解码这部“民生法规”。
立法初衷——破解“积水之困”,给城市装“生态海绵”
“桂林人对强降雨的困扰,不用多说。”李三红提及市民的共同记忆:汛期时,有的低洼路段积水没过脚踝,车主“看海”前行;部分街巷排水不畅,雨水倒灌商铺,商户忙着搬东西、堵门槛——这些场景,正是立法的“现实动因”。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新鲜事,但没法规保障,就容易‘雷声大、雨点小’。”李三红坦言,过去桂林推进海绵项目时,常遇“卡脖子”问题:部分项目中,部门对“谁来管、怎么管”权责不清,出现推诿;有的小区照搬北方透水铺装标准,未考虑桂林喀斯特地貌“雨水渗得快、易污染地下水”的特点,效果打折扣;还有海绵城市设施建好后无人维护,成了“摆设”。
《条例》共18条,虽简洁却瞄准“落地见效”。李三红介绍,《条例》明确市、县(市、区)政府的统筹责任,划定住建、自然资源、城管、园林等部门职责边界,还结合桂林喀斯特地貌、世界级旅游城市定位,制定差异化建设标准——既不让“海绵”“中看不中用”,也不让设施破坏山水风貌。
核心概念——“海绵城市”不是高科技名词,是看得见的民生便利
“很多市民问,‘海绵城市’听着专业,到底啥意思?”面对高频问题,李三红没用专业术语,而是举了生活例子:“把城市想象成大海绵,下雨时,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绿地这些‘毛孔’能‘吸’水、‘存’水;天晴了,再把水‘挤’出来,浇花、洗马路,甚至补充地下水。”
这种“吸存用”模式,与过去“靠管道快排”思路截然不同。李三红解释,过去城市遇暴雨,主要靠排水管“快排”,但桂林老城区管网老化、部分路段地势低,排水速度赶不上降雨速度,易内涝。而海绵城市是“慢排缓释”,让雨水在城市“多待一会儿”,既减少积水,又能变废为宝。
对市民而言,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是下雨天少淹水。”李三红说,小区建了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暴雨时雨水先流进绿地,被土壤和植物吸收一部分,剩下的存进地下蓄水池,路面不易积水,出门不用蹚水;透水停车位下雨天不积水,上下车不用踩泥;针对很多居民阳台被改造他用的情况,规定阳台排水管需接入污水管网,避免雨污混排,造成土壤河流污染。
“还有隐藏好处是省钱。”李三红补充,海绵城市设施存的雨水能浇绿化、洗公共区域,减少自来水使用,小区物业费里的水费支出可能降低;从城市层面看,减少内涝也能降低抢险救灾成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规划落地——新老城区“不一样”,不拆老建筑也能“缝”海绵
“我家在秀峰区老巷子,房子几十年了,会拆了建海绵设施吗?”“临桂新区新小区,是不是都要装‘海绵’?”针对市民关心的规划覆盖问题,李三红明确:“新老城区都要搞海绵建设,但方法不一样,核心是‘不折腾、办实事’。”
新城区要求“高起点规划、一步到位”。“比如临桂新区新建小区、道路,从立项就融入海绵理念。”李三红举例,开发商拿地时,自然资源部门会在规划条件里明确“透水铺装率”“雨水调蓄能力”标准,设计图纸必须有“海绵专篇”,没通过审查不能开工。这样新小区建成后,市民能直接享便利,无需后续改造。
老城区建设关键词是“保护优先、因地制宜”。“桂林老城区有东西巷等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绝不能为建海绵城市大拆大建。”李三红强调,条例规定老城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更新“缝”海绵设施——给老巷路面换透水砖,在街角空地建小型雨水花园,把小区排水沟改成生态边沟。这些改造不破坏老建筑风貌,还能解决积水问题。
就连文物古迹集中区域,条例也有考量。比如靖江王府周边,不搞大规模地下蓄水池,而是用地表排水结合绿地渗蓄,既保护文物地基,又发挥海绵作用。李三红说,规划核心是“不搞一刀切”,让海绵设施与历史文脉“和谐共生”。
建设细节——透水砖、雨水花园,每个设施都有“桂林特色”
“别的城市透水砖,桂林能用吗?”“公园海绵设施会不会影响美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用,也要“好看”,这是条例考量重点。
《条例》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体现桂林特色”,关键是适配喀斯特地貌和山水景观。“桂林雨水渗得快是优势,但也有风险——雨水没净化就渗进地下,可能污染溶洞、地下水,进而影响漓江水质。”因此,《条例》规定所有海绵设施排出的雨水,必须净化后才能进入自然水体;公园、绿地里的湿塘、雨水湿地,既要存水,也要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污染物,净化水质。
材料选择上,条例鼓励用本地材料。“比如透水砖,优先选桂林本地石材加工,颜色、纹理与周边环境更搭;小区雨水花园种桂花、三角梅等本地植物,既好看又好养,还能体现桂林特色。”李三红说,道路改造也有讲究,中山路等主干道用“透水沥青+生态树池”组合——路面吸水,树池土壤和碎石暂存雨水,既解决积水,又不影响景观。
新建小区海绵设施不搞“统一标准”。“不是每个小区都要建大型蓄水池,开发商按地形、土壤条件定。”李三红举例,地势高的小区重点建透水铺装和屋顶绿化;地势低的多建下沉式绿地和雨水收集罐。但无论怎么建,都要满足“下雨不积水、晴天能用水”的基本要求。
监管保障——从图纸到验收,多双“眼睛”盯着,不合格不能交付
“开发商偷工减料,把透水砖换成普通砖怎么办?”“海绵设施建好后没人维护,坏了找谁?”针对市民对“建设质量”和“后续维护”的担忧,李三红表示,条例从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四环节,搭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设计环节,“海绵专篇”是“硬门槛”。“新建小区或道路改造,设计图纸必须有‘海绵城市设计专篇’,说明设施和效果。”李三红说,自然资源部门审批规划时重点审这部分,住建部门审查施工图时核查是否符合桂林技术标准,“图纸通不过,项目不能开工”。
施工环节,有“多双眼睛”监督。“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不能擅自改设计——比如换砖、缩小雨水花园面积。”李三红介绍,监理单位全程盯施工,住建、城管等部门不定期抽查材料和工艺;市民发现“偷工减料”,可打12345举报,相关部门会立刻核查。
验收环节,有“硬杠杠”。“项目完工后,建设单位组织验收,设计、施工、监理、物业、业主代表都要参加。”李三红说,验收不是“看一眼”,要实地检测——测透水砖透水率、查蓄水池容量,数据记录在验收报告里。
维护与禁止——设施坏了有人管,这些行为不能做
“海绵设施建好后,谁维护?坏了找谁修?”这是市民最关心的“售后”问题。
李三红介绍,条例明确“谁的设施谁维护”:小区雨水花园、蓄水池由物业或业委会管;马路透水铺装、公园雨水湿地由城管、园林部门管;未移交的新建项目由建设单位管。“实在找不到责任人,住建部门按‘谁使用、谁维护’指定,绝不会让设施‘没人管’。”
维护责任人有“硬任务”:定期巡查,比如雨后查雨水花园是否堵塞;设警示标识,比如湿塘边装护栏、贴警示语,防老人小孩落水;维护不到位导致设施损坏,责任人必须掏钱修复。“比如小区雨水花园堵了,物业没及时清理致积水,物业要负责疏通,恢复功能。”
同时,条例划定“红线”,明确四类禁止行为:损坏、占用或擅自拆除海绵设施;往雨水井、渗透渠倒垃圾、建筑垃圾;排放剧毒、易燃易爆或腐蚀性废液;其他危害设施的行为。“往雨水井倒垃圾看似小事,但会堵塞管道致设施失效,甚至引发内涝。”李三红提醒,这些行为不再是“不文明”,而是违法违规,会面临处罚。
“避免无心之失很简单。”李三红建议市民:多留意身边海绵设施,认认雨水井、雨水花园;不往绿地、雨水井倒垃圾、泼污水;看到有人破坏设施,及时劝阻或举报。“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政府‘独角戏’,需每个市民参与,一起守护桂林‘呼吸系统’。”
结语:用法治守护“会呼吸”的桂林
从“积水之困”到“海绵吸水”,从“被动排涝”到“主动蓄用”,《桂林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的实施,是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更是桂林用法治守护生态、改善民生的实践。
这部条例每一条都贴合桂林实际需求。相信随着条例落地,桂林会有更多“会呼吸”的小区、道路和公园,市民能真切感受“下雨天不蹚水、出门见绿、推窗见景”的便利。这一切,都是为了守护“山水甲天下”的魅力,让千年古城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中,走向更宜居、更韧性的未来。
希望每个桂林人都能成为海绵城市的参与者、受益者和守护者。市民可登录“桂林人大”官网查条例全文。遇海绵设施相关问题,可拨12345热线反映——让我们共建“会呼吸”的美丽桂林。
来源: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