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深刻影响着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全球每年有40亿人口至少面临一个月的严重缺水困境,其中5亿人甚至长年处于缺水状态。与此同时,全球每天有4.3亿立方米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入河流和湖泊。这种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并存的境况,正推动全球水资源治理体系进行深刻变革。
在此背景下,水资源再利用能够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气候韧性,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高效务实的应对方案。
重新定义水资源价值:从“废水”到“新水”
传统水资源管理模式将使用过的水视为需要排放的“废水”,这种认知制约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水资源再利用措施,重新定义水资源价值,让“废水”转变为“新水”,创造“三重价值”。
第一重价值是通过水资源本身的回收利用达到节水目的,借助先进的净化技术,能够将“废水”处理至饮用水标准,甚至超过某些天然水源的质量;第二重价值是实现物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在水处理过程中回收磷、氮等元素,同时通过沼气回收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第三重价值是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通过减少污水排放,有效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全球水资源再利用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规模仍存在显著提升空间。过去20年间,水资源再利用设施的“废水”处理量增长了3倍,2015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达6.7%,较2005至2014年4.3%的年均增长率显著提升。然而,2024年全球水资源再利用设施的“废水”处理量仍仅为每日1.83亿立方米,占市政取水量的12%,发展潜力巨大。
突破发展瓶颈:从制约因素到破题之法
尽管前景广阔,但目前水资源再利用仍发展缓慢。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天然淡水资源易于获得,现行价格机制并未充分反映淡水资源的真实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导致水资源再利用在经济上缺乏竞争力。
以印度为例,其城市自来水价格位居全球最低水平,尽管多个邦已出台法规要求工业企业使用“新水”,但执行力度不足。再如巴西,因为未对工业企业设定严格的取水限额,抽取淡水的成本低于使用“新水”,导致部分工业水资源再利用项目未能落实到底。
监管框架的不完善则进一步限制了水资源再利用的发展。许多国家缺乏明确的“新水”质量标准和使用规范,加之执法不严,令企业缺乏投资水资源再利用设施的内在动力。这种监管缺位不仅阻碍了水资源再利用的正常发展,也抬高了投资者的风险预期,导致投资更加谨慎,影响了市场活力。
随着水资源短缺压力日益增长以及水资源再利用技术成本持续下降,水资源再利用领域的投资步伐正显著加快。据统计,全球已有22个国家正在积极实施水资源再利用项目。
国际经验: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
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模化发展,应抓住五个关键点:一是科学评估天然淡水资源的真实价值;二是塑造公众认知,提升“新水”的社会认可度;三是采用规模化、平台化的发展方式;四是向高价值应用转移;五是充分调动私营部门的融资积极性。
目前,水资源再利用项目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享受政府补贴政策。下一步,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与价格透明化措施,降低水资源再利用成本,通过风险的合理分担和融资工具创新,推动私营资本参与水资源再利用项目融资。
对于推进水资源再利用,各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澳大利亚珀斯市此前启动了“水源永续”战略,重点推进水源多元化建设。2017年,珀斯市建成澳大利亚首个地下水回补系统,将深度处理的“新水”提纯后回注深层含水层,形成未来饮用水储备,既保证了水质安全,又实现了成本效益最大化。
为确保水资源安全,新加坡建立了涵盖本地淡水、进口淡水、海水淡化水、“新水”的多元水源综合水管理系统。目前,“新水”已成为新加坡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提供有效助力。
南非开普敦市在2015—2018年间遭遇特大干旱。当时,该市95%的用水量依赖降雨补给的地表水资源,暴露出单一水源依赖的严重缺陷。为应对干旱并出于多元化考量,开普敦市制定了“共享水资源的未来”战略,采用海水淡化和水资源再利用的双轨模式,并同步推进直接与间接饮用水再利用项目,加速推进供水体系多元化转型。
推动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
技术创新是水资源再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支撑。膜技术的进步大幅度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实时水质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运营管理效率……这些技术创新正在推动整个行业的标准化进程,为规模化推广水资源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商业模式变革也是推动水资源再利用规模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正在向多元化融资方式转变,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风险分担和激励相容,既发挥了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又调动了私营部门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绿色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为水资源再利用项目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合资企业模式则通过股权合作实现了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大型工业企业是稳定的用水大户,可以与水资源再利用企业签署长期的购水协议,保障水资源再利用项目的现金流稳定。
(作者单位为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
来源:中国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