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将污水“变废为宝”的再生水,已成为环境用水的重要选择。再生水厂如同精密的水资源净化器,通过过滤、沉淀、生物处理等多重工艺,将污水逐级净化,最终用于城市杂用及环境补水。再生水不是简单的回用,而是通过系统规划所构建的城市“第二水源”,而再生水厂正是实现这一“点水成金”过程的核心。
由成都环境集团下属建管公司建设管理的成都市第六再生水厂二期工程,是这一领域的标杆项目。该项目以生态低碳、智慧无人、科创赋能、文化融合为理念,致力于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灯塔水厂。其再生水处理规模为5万m/d,服务范围达44.8km。
六厂二期项目不仅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还同期配套建设科普展厅,用以打造“水文旅科教营地”,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科普服务。除此之外,该项目首创全厂区覆盖的机器人巡检和厂内应用的一体化搬运系统,实现智能管理。项目通过低碳工艺、厂区绿化、再生水回用、冷热源输出等举措,碳补偿率可达到67%~109%,达到近零碳目标,真正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运维智能化、运行低碳化。
为确保这个绿色低碳的市重点民生工程早日建成投运,成都环境集团下属建管公司与排水公司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专班,从项目前期、初设招标等环节开始就抓牢项目建设“牛鼻子”,凝心聚力、大干快上,克服重重困难,掀起了建设热潮。
下好前期手续“先手棋” 项目建设用地南侧紧邻铁路,需办理涉铁审批及监测方案。为保障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管公司项目前期团队超前谋划,“双线”并行。
一方面 主动靠前一步,积极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建立高效协作机制,推动涉铁审批手续办理。
另一方面 组织相关单位反复多次实地踏勘现场,对比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项目施工方案,对重要监测点、关键风险点进行现场辨识分析,不断优化涉铁监测方案,最终在40日内成功获得涉铁监测方案批复,为项目建设争取了宝贵时间。
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 项目地处45亩的狭长地带,又因项目各待建池体面积较大,把这本就狭长的地带切割成数个“独立”区域,施工通道不能贯通循环,各构筑物不能同步施工,大大增加了施工时长。
如何在8个月内实现从开工到通水调试,是项目管理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面对紧张的工期,项目管理团队专班攻坚,厘清达成通水节点目标的关键因素,明确施工主线,优化施工工序,集中资源保障主线进度。同时,建立“日汇报、周总结、月报告”机制,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堵点难点,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打好安全生产“持久战” 项目基坑、基础、主体施工阶段正值夏季,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该阶段正是全力攻坚的关键时期,现场交叉作业多,同一时间作业人员高达300余人,管理难度高、组织协调复杂。
为此,项目管理团队制定详实可行应对方案、值班计划,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科学组织施工,强化技术交底与安全交底,明确施工工艺标准、质量控制要点、安全风险源及防范措施,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为后期设备进场及安装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项目正处于试运行阶段,我们将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助力项目早日正式投运。”现场管理人员说道。
来源: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