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内,卫星遥感监测屏上一处库区水面异常影像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疑似漂浮物的斑块正随水流缓慢移动。指挥中心立即启动自动交办机制,将线索推送至指挥中心丹江口分中心。当地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核查,最终确认“漂浮物”实为清漂作业的小船。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肩负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使命。然而,全市拥有620平方公里水域、3524.8公里库岸线及2489条河流,保水护水点多、线长、面广,传统人力巡查难以实现全域覆盖与实时响应。
如何破解这一监管难题?十堰给出“太空方案”,与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深度合作,通过租用商业卫星,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搭建起具备“太空视角”的监管枢纽,每3天对全市水域、丹江口水库库岸线及河流进行一次深度扫描,突破水质监管的地理空间限制。
“卫星就像库区上空的‘智慧眼’,能远程捕捉水面漂浮物、岸线异动等隐患,比人工巡查更高效、更全面。”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杨洋介绍,这一技术可精准识别水华、疑似排污、侵占河道等多种隐患,让潜在环境问题无处遁形。
依托卫星技术,指挥中心构建起“技防+物防+人防”的天罗地网:卫星负责全域扫描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自动报警并生成预警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地面联动水库断面水质监测、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管、库岸线视频监控等六大系统,形成“卫星看、监控盯、水上巡、岸上查”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大幅提升问题处置效率。
此外,以卫星为核心的智慧监管体系,还配套建立“监管—调度—监督”三大平台协同机制。卫星发现的问题经指挥中心分析后,迅速交办至属地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实时跟踪处置进度,办结后上传材料销号。市纪委监委设立生态环保监督室,对逾期未处置事项亮“红灯”督办,形成问题收集—分办交办—处置督办—办结销号的完整闭环。
如今,卫星技术已推动十堰保水护水工作实现三大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互动型转变——卫星替代部分巡查任务,使人力更聚焦于精准处置;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卫星传回的多维度数据为水质趋势预判提供科学支撑;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转变——提前识别潜在风险,防范问题扩大化。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