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长江和鄱阳湖的腹地,独拥全省152公里长江岸线资源和2/3的鄱阳湖水面,长江岸线九江段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长江和鄱阳湖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九江以打造长江“最美岸线”为抓手,纵深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走出“1.0版本”到“3.0版本”的进阶之路,处理好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整改整治、提标升级,打造“最美岸线”的“1.0版本”。2018年5月—2019年5月,九江围绕“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发力,正式启动“最美岸线”打造工作。一是通过治污水、活死水、防洪水、优供水,凸显“水美”。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推进城市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和最美岸线打造、流域治理,共同打造长江大保护央企和地方合作试点项目。二是通过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建设滨江生态绿线,彰显“岸美”。拆除沿江非法码头74座、泊位87个,腾出岸线7529米,治理废弃矿山1.1万余亩,建成18座绿色矿山,实现矿区绿化覆盖率100%、矿区边坡治理率100%。沿江堤栽种绿植700余万株,铺植草皮3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小景点小游园60个。三是通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进“产业美”。以获批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地市为契机,通过省、市、县三级帮扶资金撬动,推动传统产业全面优化升级。同时,围绕“五化”园区(环境景观化、企业环保化、生产安全化、产业循环化、管理智能化)建设,推进全市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此外,借助最美岸线打造行动,着力推进沿江地区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村庄整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治理等。九江市武宁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瑞昌市入选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
总结推广、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最美岸线”的“2.0版本”。2019年5月—2020年年底,九江把沿江“最美岸线”的打造经验拓展到沿鄱阳湖、环西海、沿修河地区,按照“经验推广、因地制宜、产业升级、建绿养绿、长效监管”的要求,覆盖九江全域,打造最美岸线的“2.0版本”。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机制,探索开展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长江生态管护机制为全省首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利建设管理、河湖管护等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九江武宁县“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员制度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巩固成果、积极探索,打造“最美岸线”的“3.0版本”。2021年以来,九江围绕“既要美得起来,又要美得下去”要求,向秀美生态要经济效益,使岸线美持续下去,打造最美岸线的“3.0版本”。一是深化“两山”理念探索实践。以打造“九江武宁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为切入点,武宁县建立了全市首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技术,创新引入金融、保险行业赋能价值转化,成功消除“散户有资源卖不出去、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找不到投资方向和缺乏有效参考标准”的痛点,迈出了生态产品向真金白银转化的关键一步。同时,积极开展区域内重要河流——修河全流域全要素GEP核算试点。二是加强“双碳”管理,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合作,成立碳综合管理公司,指导推进九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开展“盘碳”“盘能”两项行动,建立健全能耗指标预算管理、项目论证、项目开工复核等5项制度,不断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探索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发展之路。三是巩固和利用打造成果。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创办“玩转最美岸线”真人秀节目,把长江沿线好看、好玩、好吃的地方向全省、全国推广,打造九江新名片,发展沿江生态旅游产业。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