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近年来不断创新保水护水新手段,秉持“极致思维”治水护水管水,积极探索“厂网一体”改革,试点污水处理设施“一用一备”,建成水质智慧监管体系,为守护十堰良好水生态环境筑牢坚实屏障。
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多年稳定保持在II类及以上标准,十堰全市27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水平,达历史最好成绩。
一用一备,有备无患
“十堰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保水护水工作,秉持‘极致思维’保水护水,正精心谋划建设丹江口库区十堰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应急备份工程,全力守护‘一库碧水’。”十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十堰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多年来,十堰始终将“国之大者”牢记心间,把守水护水当作“天大的事”。在十堰市主城区的神定河、泗河、犟河等三大流域,累计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0余万吨的污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成为守护水环境质量的坚实屏障。
今年全市“新春第一会”上,十堰立足时代发展大势与本地实际,提出“五个加快建成”的目标任务,其中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被置于首要位置。十堰从建设国家战略水源与安全保障区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化水安全底线管控,适度超前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精心构建神定河、泗河、犟河等三大流域“多点互通、分区互济”的管网系统,实现污水主管网的应急切换以及跨流域污水调配功能,为城市水环境安全增添多重保障。
考虑污水处理设施检修、城市发展等因素,十堰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为主城区三大流域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备份”系统,逐步在神定河、泗河、犟河等三大流域各建设一座应急备份污水处理设施,计划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约14万吨,其中神定河流域拟新增5万吨/日、泗河流域拟新增6万吨/日、犟河流域拟新增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出水水质达到准IV类标准。
待这些污水处理厂应急备份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十堰市的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能够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需求,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为持续改善和保护水环境质量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厂网一体,统一调度
记者了解到,十堰市神定河、泗河、犟河流域累计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近10座,并配套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这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过去由多家公司建设运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处理成效。
“按污水处理量计费,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越多,收益就越高,有时各污水处理厂之间存在‘抢水’现象。”十堰市生态环境集团张群伟说。
为提升污水处理成效,2023年8月,十堰市政府成立十堰生态环境集团公司,并于2023年10月中旬顺利接管十堰城区神定河等三大流域8座污水处理厂和320公里主管网,担负起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化工作。
十堰市生态环境集团接手后,在神定河、犟河流域成立“厂网一体”调度中心,率先在神定河、犟河流域探索实施“厂网一体化”。他们建立完善流域上下游联动、厂厂联动、厂网联动机制,统一调度统筹运维。
十堰市生态环境集团专门设立管网运维部,在管网抢修维护时,调度污水处理厂及时提量生产,降低管网水位;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异常时,第一时间排查分析管网,解决厂网分离问题。对60余条重点支沟建立水质检测库,在主支管网交汇处加装10套污染物多因子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根据管网来水水质水量,提前应对调整厂区生产工艺,保证污水处理厂在满产提量状态下,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建立厂网运维“日巡查、周检查、月通报、季度大排查”机制,不断加强各污水处理厂网设施设备日常巡查维护力度,抢在汛期前和枯水期,对污水厂重点设备设施提早进行日常维修和更换。2025年以来,十堰市生态环境集团累计主动排查整改影响生产稳定的设备设施等隐患问题数十处。
十堰发挥“厂网一体”统筹调度优势,有效应对多轮强降雨天气和来水异常事件,2025年以来,神定河流域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III类水,犟河流域断面水质稳定在II类水。
科技管水,事半功倍
为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十堰不断提升全域智慧化管水水平,建成运行1个市级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10个县(市、区)分中心,充分运用卫星遥感、云广播、无人机、数字孪生、AI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起“水地空天”四位一体的水质安全监测体系。
这套水质安全监测体系整合十堰全市172个断面水质监测、1066个卫星遥感监测网格、262个重点涉水企业监管、313路环库岸线监控视频、215公里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电子监控、33个国省控监测站防入侵监控等平台数据,形成点源实时预警、岸线水陆巡护、库面遥感监测的“天罗地网”。
十堰租了一颗遥感卫星,将全市2489条河流的地域面积划分成1066个网格,每3天扫描一次,成像精度可达0.5米。在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等丹江口库区,布设归巢式无人机50余套,主要用于库岸线和入库支流的日常巡护,巡护完成后自动返回充电。
今年,为防治污水在地下“跑冒滴漏”,丹江口市配置了地下管网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能伸能缩,边爬边拍,适时给管网来个“肠镜”检查,使管网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十堰还建立起“智能预警—中枢调度—限时办结—纪检督办—销号回告”五级联控链条,实现环境风险隐患发现预警、自动交办、高效处置、闭环监督的全流程管控。针对风险隐患,实行“实时(0小时)发现—0.5小时分发—2小时抵达—48小时反馈”的限时办结机制,全流程时效压缩至传统模式的1/5。
通过“卫星看、监控盯、水上巡、岸上查”,十堰基本实现守水护水工作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的转变,十堰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城市。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