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风景如画的渔子溪生态公园内,1000余名跑步爱好者迎着微风,沿着湖畔展开了一场充满活力的健康跑。公园内,湖面波光粼粼,林木青翠葱茏,鲜花绚烂绽放,楼台亭阁、长廊小桥错落有致,远近景致相映成趣。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汇入长江的小溪,曾经是出了名的“臭水沟”。
地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泸州,与两江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春秋。然而,在过往的发展浪潮中,两江之上也曾留下人与自然日渐疏离的印记,成为环保工作中难以破解的难题。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江水中畅游的鱼儿多了,江水也愈发清澈。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都在无声诉说着——泸州,已然寻得了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一条小溪的蝶变 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 渔子溪生态公园的“前身”,是三道河、新河沟与大桥河沟三条支流——它们在渔子溪交汇后,一同流入长江。曾几何时,这里岸边垃圾成堆,水面漂浮着油污与秽物,路过的居民总要捂住口鼻,“臭水沟”成为其难以摆脱的标签,也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生态伤疤”。
而如今,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这条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一跃成为最美网红打卡地。
从昔日的脏乱不堪到如今的景致如画,这般翻天覆地的变化绝非偶然,背后是政策引领、方案擘画与技术支撑三方面精准施策、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
2017年10月,渔子溪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这个占地1300亩、总投资14.6亿元的工程,历时三年的建设,于2020年9月展露新颜。
5000米截污管网如同隐形的血管,疏通了生态“病灶”;3600米河道经过清淤,重新焕发生机;7200米防洪堤宛如坚实的臂膀,环护着两岸;3座闸坝,精准调控着流水的“呼吸”。此外,岸边栽种的5500株树木及20万平方米生态植被,在修复过程中铺展出盎然绿意。
治理的“魔法”,让渔子溪的水质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地表水从Ⅲ类、Ⅳ类的浑浊中挣脱,尽数跃升至优于Ⅲ类水标准,部分指标更达到Ⅰ类、Ⅱ类水标准。随着“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和鱼类生态链的重新构建,这里也成了野鸭、白鹭等候鸟栖息的天堂。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直排长江的泥沙含量大幅降低,节约水资源、保持水土和修复生态的多重目标均已实现。
生态修复并非终点,而是与自然对话的新起点。项目负责人黄皓表示,项目启动之初,便邀请了环境工程和生态修复领域的专家团队,针对渔子溪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同时,积极培养本土专业技术团队,构建了“专家指导+本土执行”的协作模式,以确保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在治理过程中,还运用了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先进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水质需求,有选择地在水中种植水草、浮萍等水生植物,按比例放养鱼虾、湖螺、湖蚌等水生动物,从而构建生物链。通过这种方式,打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加速污染物降解,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使湿地生态系统重焕生机。”
每年10月前后,渔子溪生态公园的粉黛乱子草如期绽放,如云似霞的花穗铺满河岸,市民循着秋色而来,赴这场与花海的约定。这浪漫景致的背后,既是公园对生物多样性的悉心呵护,也是其打造科普基地的生动实践。
除了粉黛乱子草,公园还栽种了红花满天星、红叶石楠等40类草花,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种植碧桃、樱花、银杏、香樟等60类乔灌木5000棵,形成与整体景观浑然一体的花卉植物园。岸上繁花竞放,水中鱼戏莲间——400亩、30万立方米的清澈水体里,不仅种植着白仙子、莲花等水生植物,还投放了鲢、鳙、鳜等鱼类2.5万尾,以及本地湖螺、湖蚌等底栖动物1.5万千克,构建起完整的淡水生态净化体系,成为市民与学生直观学习生态知识的活教材。公园还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种植苦草、眼子菜等水生植物19万平方米,有效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为2021年泸州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提供了重要项目支撑。
如今的渔子溪,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交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满分答卷。这份答卷里,藏着泸州对“碧水保卫战”的执着,对“美丽泸州”的深情,更写满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今年上半年,泸州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有序推进;城市(含县城)建成区无新增黑臭水体,566个问题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完成率100%;9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均建成或依托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排放。
一个企业的转变 企业绿色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的双赢 在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的四川武骏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升级改造后的烟气治理设备正平稳运行。一旁的烟气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浓度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这些数字无声记录着企业在环保领域的主动作为与显著成效。
作为泸州玻璃制品生产的龙头企业,这家公司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为扭转这一局面,企业主动投身环保改造——其烟气治理系统升级项目总投资约3500万元,其中1087万元来自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补助资金,政府的有力扶持为改造注入了关键动力。
“完成窑炉烟气深度治理后,企业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从之前的260mg/m3大幅降至40mg/m3,降幅高达85%。”泸州市龙马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四级主办何攀介绍道。这一成果,既是企业深耕环保的生动注脚,更是泸州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有力印证。
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实现双赢,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在大气绩效评级工作中,鲜明展现了“服务者”与“引导者”的双重角色。
四川武骏光能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王定榜说,省级专家评审提出整改建议后,市生态环境局立即行动,不仅加强帮扶指导,还再次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破解了不少整改难题,最终助力他们顺利通过评级。
评级带来的实惠立竿见影: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时,企业无需限产,生产节奏稳定如常;同时还获得地方政府60万元一次性环保补助,这份认可既为企业增添了动力,也为后续环保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样的案例,只是泸州推动“绿色发展与经济腾飞双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当地相关部门主动当好企业“指导员”、上好环保“辅导课”。“从政策解读、标准执行到具体操作,我们全方位帮助企业改进治污工艺、提升治污能力,推动污染物减排。”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张朔说,比如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中,团队会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结合生产工艺量身定制方案,协助选择适配设备、优化运行参数。同时,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破解环保投入的资金瓶颈。据统计,泸州已为多家企业争取到数千万元环保专项资金,有效推动了环保设施升级。
展望未来,泸州市将全面落实《泸州市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作为2025年生态环保重点工作。该措施覆盖环评审批、总量指标、柔性执法、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项目资金等多个维度:环评审批推行预审服务,提前介入重大项目,联合专家开展可行性论证、优化选址,压缩审批时限;执法监管实施“综合查一次”,减少入企频次,推行柔性执法,对轻微环境违法实行“首违不罚”……一系列配套工作方案将同步完善,确保措施落地见效,为泸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贡献环保力量。
来源:泸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