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省、市政府高位推动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流域空间管控,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持续加强监管执法,滇池污染指标下降明显,水体透明度上升,全湖水质总体呈稳中向好趋势,“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流域鱼类、植物种类、鸟类等明显增加,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有序推进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 为强化滇池流域空间管控,目前已划定滇池“两线三区”,设置界桩309棵,保护管理的边界和范围更加清晰,分类处置、动态监管滇池“4个事项清单”314项。累计拆除建(构)筑物112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150公顷,贯通环滇池生态绿道108公里。同时,每年安排省级财政资金6亿元支持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滇池保护治理的多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有序推进。2024年以来,已累计下达滇池保护治理省级奖补资金11.94亿元,有力推动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项目实施。
目前,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有序推进,“十四五”以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30万立方米/天,从“十三五”末的222万立方米/天增加至目前的252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约53亿元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作,完成城中村排水管网改造286个、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1003个,整治雨污混接、错接点4455个,主城建成区雨污分流系统覆盖区域占比从“十三五”期间的34.81%提升到89.85%,雨污分流改造持续推进。旱季从污水管网剥离清洁水源,从源头减少旱季污水处理厂处理量、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目前,完成清污剥离3.92万立方米/天。环湖村庄截污工程有序推进。滇池流域城乡生活垃圾产生量约6500吨/天,已建成5座运行日处理能力69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建立滇池蓝藻防控联合指挥调度机制,运用无人机航测、遥感影像等科技手段,每日综合分析藻情,科学调度人员和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蓝藻打捞处置能力从“十三五”末的2.4万立方米/天,提高至2024年的83万立方米/天。此外,2024年完成临湖一侧粮油作物种植7000亩,滇池流域开展测土配方技术推广面积55.27万亩,有机肥施用面积33.42万亩,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43.76万亩次,农业绿色发展项目有序实施。外海西部、南部的海口河出水口及中河入湖口附近污染底泥清淤等项目启动。
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昆明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滇池保护治理,组织编制《滇池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积极推进滇池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完成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保护区矿山关停及生态修复72座,修复面积约1.12万亩。调整种植结构0.7万亩,治理入湖河道33条、43.295公里,湖滨带生态修复0.17万亩,面山生态修复1.18万亩;完成滇池35条主要入湖河道治理“一河一策”滚动编修工作,清淤河段约84.55公里,完成老海河、新螺蛳湾排洪沟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强化流域23座重点闸门、23座重点泵站启闭联合调度,有效避免污水溢流入河。2024年,35条主要入滇河道,除六甲宝象河、五甲宝象河2条河道断流外,Ⅰ-Ⅲ类河道26条,无劣V类河道,清水入湖的目标逐步实现。
昆明对环滇池沿岸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坚持“大水保”理念,开展草海部分片区、宝丰半岛、星海半岛等湿地建设及提升改造工作,建成58个湖滨湿地,新增绿地面积192万平方米,恢复环湖生态带6.3万亩,环滇湿地已成为接待游客和市民休闲的重要旅行地,滇池“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2024年累计调度2.01亿立方米牛栏江水补给滇池,滇池出湖水量5.66亿立方米,增强滇池水动力,改善水循环。建设大湾龙潭、响水闸滇池土著鱼栖息地,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滇池鱼类从23种增加至26种。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滇池流域植物物种从“十三五”初期的232种增加至303种。设立鸟类保育区总面积1.14万亩,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