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记协近日在北京举办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邀请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公益组织、新闻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中构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亮马河的蝶变 首都“亲水经济”新地标 北京亮马河畔新建的17公里慢行步道和清水水上栈道,将居民游客的休闲活动引向优美的河道空间。河畔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尽是享受滨水时光的市民。
“亮马河沿岸的商业活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北京旅游消费的新亮点。亮马河实践充分说明,生态治理深度联动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推动环境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证明了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在环境新闻茶座上分享了北京亮马河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提升沿岸城市功能与活力,将商业环境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的优秀案例。
在亮马河的治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水量问题。亮马河上游主要依赖东北护城河来水及天然降水,受雨热同期气候特征影响,生态流量极不稳定。水量不足时易形成死水区,溶解氧低,水质为Ⅳ类。这些问题在汇入点加剧了坝河干流的净化压力,是坝河水质提升的重点攻坚方向。
“我们把亮马河和朝阳公园湖泊联系起来,实现生态水的流动,还建设了再生水补水设施、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一方面将高品质再生水引入河道,另一方面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用于河道生态补水,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河道生态水量,持续改善水质。”郭昊介绍。
补充河道的生态流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长效治理。“三网融合”成为系统性解决复杂水问题的“金钥匙”,实现了治水、营城、兴业的统一,创造出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治理范式。水网保障健康循环、绿网修复生态系统、路网贯通空间激活功能的深度融合,是打破空间割裂、功能错位、生态退化等系统性难题的有效路径。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在环境新闻茶座上表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围绕“系统、协同、双赢”和“精准、科学、依法”下功夫,“共赢”是这个阶段的主题。
“要努力从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系统治理转变;从以政府为主,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转变。要从以单一目标、单一部门、单一区域为主,向多目标、多部门、多区域协同推进、共商共赢转变。也要从较为粗放的环境管理向精准、科学、依法转变。”张波说。
碧水之路报告 十年治水成效斐然 在“水十条”实施十年之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成立联合课题组,着重梳理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和新机制建设的落实情况,识别和分析多元参与在水污染防治中发挥的作用,发布了《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以下简称《碧水之路》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发布的大幅扩展,例如,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从2015年的972个增长到2020年的2767个。由此也构建起了更严格的责任机制,包括监督执法的强化、社会监督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参与和公众协助共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率达到90.4%,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率为83.7%。今年1月—6月,全国优良水体比率达到了89%,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十年水质改善,不仅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也反映在公众的眼中。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活动,收集了各地网友晒出的超过300万张带环保水印的图片,其中涉水图片近30万张,见证了一批江河湖泊的“美丽转身”。
《碧水之路》报告建议,新的阶段,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应由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修复转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让更多河流可游、可饮、可渔,迈向长治久清。同时,继续推进公众参与,建设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促进人水和谐,助力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我们希望看到继续完善由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相关的监测更加立体,相关的数据更加透明公开。”马军说。
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分享了他们在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的所见所闻。
去年我们给生态环境部门提交了197份调研报告,推动一些水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一家环保组织,我们希望能够发现问题,和生态环境部门、企业经营者等共同携手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方应君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