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海南)低碳韧性城乡科技博览会”于5月16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主论坛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20年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获得者俞孔坚为大会作主旨报告《“双碳”之外: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以下为报告完整内容:

俞孔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20年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获得者
气候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认知反思 当前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聚焦于“碳减排”,绿色建筑等领域也主要围绕碳议题展开。这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思考:如果碳并非气候变化的唯一主因,或者碳减排路径未能及时遏制危机,人类将何去何从?地球正面临严峻挑战,危机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全球约50%的科学家对“碳是气候影响主要因子”持不同观点,其中半数人认为即便碳是影响因子,也并非唯一解决方案。伯克利权威数据显示,全球升温已达1.5度,其成因尚未形成科学定论,但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洪涝、高温、干旱等灾难性后果已切实显现,预计中国40%的沿海城市将面临被淹风险。
在治理实践中,全球气候投资结构严重失衡。每年7万亿美元的适应性投资中,90%流向了具有气候破坏效应或无实质帮助的项目(如钢铁、水泥等基建),真正用于减碳和自然系统修复的资金仅0.2万亿美元。这种投资错配不仅难以解决气候问题,还导致基础设施面临系统性风险——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使基于历史气候数据设计的大坝、防洪堤等工程频频失效,美国、欧洲及巴西等地均出现过重大工程溃坝事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现有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缺陷。源于欧洲温和气候条件的设计标准,在季风气候区发展中国家(如60%的中国城市及东南亚国家)普遍失灵。此外,海平面上升的成因中,40%源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层沉降,这一事实揭示了气候韧性问题需从“水-—碳”协同视角进行宏观审视。
“水驱动”气候韧性模式的理论建构 基于气候系统的最新研究,水气因子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远超传统认知。水气可显著放大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而高低云层的不同作用机制尤为关键:高空云加剧升温,低空云则起到降温作用。近30年观测表明,全球低空云量持续减少、高空云量增加,这一趋势加剧了气候危机。
在此背景下,“基于土地的水驱动方案”应运而生。该方案以中国“海绵城市”实践为基础,核心在于通过土地系统的水文调节功能增加低空云量——海绵城市通过水体蒸发形成的低空云,既能缓解热岛效应,又能实现区域温度调控。若将这一模式从城市尺度扩展至全球,形成“海绵地球”系统,可能成为破解气候困局的关键。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为该模式提供了独特支撑。2000年来形成的梯田、陂塘、基塘等适应季风气候的造田及水管理经验,经科学化、模式化与标准化改造后,可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气候治理技术。这种根植于本土实践的“中国模式”,为全球气候韧性建设提供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从海绵城市到海绵地球的实践探索 (一)三亚东岸湿地:城市中心的绿色海绵
作为住建部首个海绵示范项目,三亚东岸湿地在城市中心区打造了近1平方公里的生态系统。项目采用传统鱼塘、梯田模式,建设成本较常规灰色基建降低60%,1年内即建成见效。该湿地形成了一个绿色海绵,不仅成功解决区域洪涝问题,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生态调节使周边土地价值4年内增长4倍。在日降雨量达400毫米的极端暴雨中,其滞蓄能力显著优于传统排水系统,雨后短时间内即恢复正常功能,效益明显。
(二)海口海绵流域治理:从点到面的系统革新
针对海口频发的流域性洪涝,项目团队采用“去硬还生”策略,将硬化河道改造为梯田式海绵系统。通过雨水截留、过滤与净化,水质净化率达85%,毒性物质去除率70%,使城中村污水净化为可休憩的景观水。该流域现已成为城市生态绿地典范,且在台风考验中表现出卓越的韧性。
(三)柔性海岸与海绵海防: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生态方案
在海岸带治理领域,传统硬质防波工程因高碳排放、生态破坏等弊端亟待革新。三亚与海口的实践表明,以红树林替代混凝土堤坝的“柔性海岸”模式,通过“与水共舞”的生态设计,使海浪破坏率大幅降低,同时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栖息地。海口江东新城的“会呼吸的海防”系统更具突破性——通过渗透性设计与生态缓冲带,不仅在超强台风中完好无损,还转化为兼具防护与观光功能的生态廊道,彻底颠覆了“坚固即安全”的传统海防理念。
迈向气候韧性的中国路径 当全球气候治理陷入“唯碳论”的困境时,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以水为核心的气候韧性新范式。将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推向全球,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复兴,更是为人类提供了条系统应对气候危机的韧性之路。
来源:能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