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广东水经济持续升温,游客们或享受水上运动的畅快,或乘船游览江、河、湖的美景,掀起了消费新热潮。近年来,广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全省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广东还依托万里碧道、绿美碧带、水利风景区、幸福河湖及水利工程等,因地制宜打造水上运动、河湖游船游艇、滨水文旅及优质水利用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据央视新闻报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治理管护和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自2017年、2018年开始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广东全面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全省3万多名河湖长对江河湖库及小微水体进行了全覆盖巡河履职。练江、茅洲河等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车陂涌、华阳湖、沙河、淡水河等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万里碧道和幸福河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建成万里碧道超7600公里。各地依托河湖资源禀赋和治水成果,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休闲、锻炼和游玩的好去处,增强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常治”才能“久清”。广东取得的治河成效首先得益于构建起了有效的河湖治理管护机制。河湖长制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了责任人负责治理、管护和巡查。河湖长制通过基层河湖长巡查履职工作制度、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与处置全链条工作机制、跨行政区跨行业联合机制、信息共享及信息化管理等系列制度,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针对河流污染发现难、监管难的问题,广东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水,积极聘请“民间河长”“企业河长”参与巡河护河、用App上报河湖问题,通过全民参与进一步织牢织密河湖管护网。今年5月,广东制定并实施了《广东省河湖长制条例》,标志着全省河湖长制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河湖既要管护好,更要开发利用好。只有把生态“好水”变成经济“活水”、把“绿水青山”更好地转换为“金山银山”,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引擎。近年来,广东各地依托良好的江河湖库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展水经济试点,积极培育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水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如广州南沙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积极举办龙舟、赛艇、皮划艇、桨板等培训和优质赛事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水上运动赛事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清远北江沿线的相关企业完善游艇配套设施,打造精品航线,推动水上旅游及其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佛山顺德区培育滨水文旅文创,发展滨水夜间经济,开展滨水露营活动,将治水和产业、文旅深度结合,实现了水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岭南大地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把江河湖泊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东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关键作用,聚焦“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高水平推进万里碧道、绿美碧带、水利风景区、幸福河湖建设,做优做强“水文章”,培育壮大“水经济”,推动广东治水兴水工作迈上新台阶,书写“两山”理念转化的南粤篇章。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