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强调,“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实现流域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两个转变”:流域目标从“好Ⅲ水体比例”转向“优良水体比例”,海洋目标从主要关注理化指标改善转向更加注重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这一战略部署,为未来五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五五”时期是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深化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的关键期。“两个转变”不仅是对原有指标的优化调整,更体现了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重心的逐步转变,反映出治理思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水环境治理正在从水环境质量改善向水生态系统健康转变。河流不仅要清澈,更要鱼翔浅底、水草丰美;海湾不仅需理化参数达标,更要红树林摇曳、珊瑚礁斑斓。这是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内在规律的深度把握,也是对人民“清水绿岸、鱼鸥共舞”美好期盼的主动回应。
“十四五”时期,我国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取得重要进展,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成效明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我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90.4%。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优良(一类、二类)水质比例达83.7%。流域和海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斐然,为落实更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水质达标的水体,其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仍有提升空间,生物多样性不足、生境连通性弱、亲水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两个转变”正是顺应治理阶段演进、呼应民生需求的必然选择。
同时,目标的转变升级也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条件。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水生态环境治理规律,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理念,推进河湖、海湾治理和保护,积累了丰富经验。“十四五”期间,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持续涌现。《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的发布,率先构建了涵盖水生生物、水生境、水环境和水资源等类别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探索从水环境治理向“三水统筹”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今年5月,《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实施,标志着我国河湖治理进入了以生态系统健康为导向的新阶段。根据部署,从“十五五”开始,我们将在现有水环境理化指标监测的基础上,按照“三水统筹”的要求,全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标等监测评价,综合反映水生态状况。当前距离进入“十五五”时期不足半年,各地要围绕“两个转变”提前谋划、做好部署。比如,推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深度协同,在流域层面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自然湿地恢复等工程,重建水体自净能力;在海洋领域强化陆海联动,通过滨海生态廊道修复等措施系统性恢复海湾生态链等。持续清理整治小水电站,推动其绿色、集约、转型发展,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建立多部门联动平台,实现水质、生态流量、污染物通量等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联合调度。此外,还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
“两个转变”意味着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再出发。各地要深刻理解“两个转变”的重要意义,坚持系统观念,保持战略定力,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的生态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