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依托美丽河湖,助力构建水生态多元共治格局
依托美丽河湖,助力构建水生态多元共治格局
发布日期:2025/7/17 9:55:12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如今,人们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人们对水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实践也在不断推进。

    7月10日,中国环境记协在北京举办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邀请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公益组织、新闻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中构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亮马河的蝶变:首都“亲水经济”新地标

    如今,亮马河畔新建的17公里慢行步道和清水水上栈道,将居民游客的休闲活动引向优美的河道空间,亮马河的水面倒映着两岸的银杏树与鳞次栉比的高楼,河畔咖啡馆的露天座位上也尽是享受滨水时光的市民。

    “亮马河沿岸的商业活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北京旅游消费的新亮点。亮马河实践充分说明,生态治理深度联动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推动环境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证明了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北京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郭昊在环境新闻茶座上分享了北京亮马河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提升沿岸城市功能与活力,将商业环境与生态环境完美融合的优秀案例。

    在亮马河的治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水量不足。亮马河上游主要依赖东北护城河来水及天然降水,受雨热同期气候特征影响,生态流量极不稳定。水量不足时易形成死水区,溶解氧低,水质为Ⅳ类,这些问题在汇入点加剧了坝河干流的净化压力,是坝河水质提升的重点攻坚方向。

    “我们把亮马河和朝阳公园湖泊联系起来,实现生态水的流动,还建设了再生水补水设施、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一方面用高品质再生水引入河道,另一方面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用于河道生态补水,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河道生态水量,持续改善水质。”郭昊介绍。

    补充河道的生态流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长效治理。“三网融合”成为系统性解决复杂水问题的金钥匙,实现了治水、营城、兴业的统一,创造出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治理范式。水网保障健康循环、绿网修复生态系统、路网贯通空间激活功能的深度融合,是打破空间割裂、功能错位、生态退化等系统性难题的有效路径。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张波在环境新闻茶座上表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围绕“系统、协同、双赢”和“精准、科学、依法”下功夫,“共赢”是这个阶段的主题。

    “要努力从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系统治理转变;从以政府为主,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转变。要从单一目标、单一部门、单一区域为主,向多目标、多部门、多区域协同推进、共商共赢转变。也要从较为粗放的环境管理向精准科学依法转变。”张波说。

    碧水之路报告:十年治水成效斐然

    在“水十条”实施十年之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PECC)成立联合课题组,着重梳理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和新机制建设的落实情况,识别和分析多元参与在水污染防治中发挥的作用,发布了《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以下简称《碧水之路》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发布的大幅扩展,例如,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从2015年的972个增长到2020年的2767个。由此也构建起了更严格的责任机制,包括监督执法的强化、社会监督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参与和公众协助共治。”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均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今年1月—6月,全国优良水体比例达到了89%,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也是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十年水质改善,不仅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也反映在公众的眼中。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活动中,收集各地网友晒出的超过300万带环保水印的图片,其中涉水图片近30万张,见证了一批江河湖泊的“美丽转身”。

    《碧水之路》报告建议,新的阶段,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应由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修复转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让更多河流可游、可饮、可渔,迈向长治久清;同时,继续推进公众参与,建设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促进人水和谐,助力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我们希望看到继续完善由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相关的监测也能更加立体,相关的数据更深入公开。”马军说。

    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在回答中国环境报记者提问时,分享了他们在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的所见所闻。

    “去年我们给生态环境部门提交了197份调研报告,推动了一些水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一家环保组织,我们希望能够发现问题,和生态环境部门、企业经营者等共同携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共建、共治、共享。”方应君说。

    生生嘉陵:采风集里荡起了阵阵涟漪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通过构建美丽河湖建设指标体系,最终推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近日,中国环境记协还征集汇编了《聚焦美丽中国——环境新闻2012—2024》一书,收录了很多关于水生态环境的报道,一些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故事和感人细节,展示水环境质量改善来之不易。

    中国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在致辞中表示,回顾中国环境新闻报道走过的历程,水环境报道一直是环境报道的重点领域。新时代新征程,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署。依旧要高度重视水环境新闻报道。水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最为密切,是环境新闻的富矿。当下的环境新闻议题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水环境报道仍然是环境新闻的“基本盘”。

    “新闻报道也要密切跟踪水环境治理思路的新变化。现在更加注重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实行系统保护和治理,环境新闻报道也要更加关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让水环境报道更有时代性。”刘友宾说。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一样,也是讲述好水生态环境故事的宣传阵地。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在环境茶座上分享了《生生嘉陵》等一系列生态文学作品的编辑心得。

    《生生嘉陵》一书源于“第二届川渝作家环保行”活动,12位作家沿嘉陵江走访四川广安、重庆合川等六地,亲身体验并记录下当地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与成效。

    “编辑时,我总在想,嘉陵江为什么能让川渝作家们不约而同地落笔?后来在合川赵家渡水生态公园找到了答案——那里的堤坝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石笼护脚’里藏着鱼虾的家;步道旁的芦苇荡里,红嘴鸥每年冬天都来赴约。正如陈泰湧写的:‘水不是分隔两岸的线,是缝起川渝的针’。”张佳说。


来源:中国环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天津市水务局做好『六到位』 全面应对主汛
依托美丽河湖,助力构建水生态多元共治格局
常州市政府召开重点攻坚断面水环境质量提升
“七下八上”关键期将至,今年防汛形势如何
“里子”工程畅通城市“血脉”——酒泉市城
天津:改造老旧排水管网 保障城市汛期安全
玉溪提升“三湖”保护治理科技支撑水平
滨州市成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600万元
海绵城市建设“全国卷”,芜湖何以名列前茅
湖南: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守护好一江碧水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3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6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9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