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芜湖成为全国第二批25个海绵示范城市中仅有的6个A级评价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海绵示范城市中唯一一个A级评价城市。这也标志着芜湖海绵三年示范城市建设顺利收官,取得圆满结果。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全国卷”,芜湖做对了什么,哪些答案有自己的创见?记者日前对市海绵办进行了采访。
顶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龙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其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利、环保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芜湖不仅在全省率先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工作,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20余项体制机制文件和《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规范》等12项地方标准,形成了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管理的全链条标准体系。随着《芜湖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芜湖将海绵城市建设从“经验式推进”转变为“制度化实施”,在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层面把海绵城市建设内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特别是“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早在2008年,将防洪墙隐藏在城市景观之中的芜湖十里江湾公园就已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17年后,随着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日益深入,芜湖市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更新+海绵”的改造思路,将消除积水点、改善水系及周边环境、提升绿化景观品质与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现韧性城市与美丽、宜居城市一体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的期盼。如今,位于十里江湾公园两江交汇之地的临江桥经过海绵化改造,将路面雨水引入米市广场内生物滞留带和景观水体中,不仅最大限度提升了蓄水、净化功能,也赋予芜湖十景之一的“双江塔影”新的时代气质和发展内涵。
据市海绵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年示范建设,芜湖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智慧赋能增强排涝应急能力,建立可实时监测主城区雨水管网及河道水系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排涝智慧管理系统;政企协同创新污水治理模式,与三峡集团合作建设总投资约百亿元的7个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开创形成了“一城一主体、厂网一体化”的“芜湖模式”;牵头编制全国首个融入海绵定额的省级水环境治理计价标准定额体系,扶持带动海绵产业发展,形成以海螺型材、新兴铸管为龙头的本土海绵产业企业64家,年产值突破1亿元。
近年来,芜湖先后获评“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和“中国美丽城市典范”等称号。随着三年示范建设收官,芜湖市也将持续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后半篇文章,在新区开发建设和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规定动作”,并推动海绵特色片区谋划建设的“自选动作”,确保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建设核心“标配”。依江而生、因水而兴的芜湖,由此生长出了一副海纳百川、绵润万物的城市肌体,展开了一幅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幸福画卷。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