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地处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为缓解这一问题,市政府决定实施牡丹园片区雨洪利用与生态修复工程(以下简称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地表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项目由中德合资的环保科技先锋——汩鸿(上海)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汩鸿环保)提供技术支持,其在海绵城市建设和雨洪管理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卓越品质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占地23.13公顷,自2023年1月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95%的建设任务。
项目构建了包括牡丹园雨水控制系统、湿地处理系统、灌溉系统及园区配套卫生间室外给排水系统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其中,由汩鸿环保专业设计的市政雨水截流及预处理系统、雨水生态调蓄及湿地净化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实现了对上游汇水片区目标降雨的有效控制,还创新性地整合了降雨控制和冲洗功能,使牡丹园片区在保障雨洪调蓄功能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铜川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大创新体系实现雨水资源化 本项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铜川地区降雨特征,创新构建了“智能调控—梯级净化—生态融合”的雨水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三大创新举措,实现了雨洪管理、水质净化与景观功能的有机统一。
一是智能分流与梯级调控。系统采用可调堰实现近远期雨水分级控制,堰前设置的粗格栅及沉泥井可有效拦截大颗粒污染物;雨水经消能稳流后,通过细格栅进行精细过滤,随后进入双调蓄池(2#→1#)实现分级存储,为后续净化处理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生态净化与水质提升。经过调蓄的雨水进入前置塘—人工湿地复合净化系统,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深度去除。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雨水回用品质,还为园区生态补水提供了稳定水源,使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三是景观水体安全与长效运维。在景观水体管理方面,项目首创“雨污分离+再生水补水”双模式运行机制,日常仅采用处理后的再生水补给,从源头保障亲水安全;同时,通过科学分区设计,将水处理设施布置在游客活动范围之外,实现“净污分离”。为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还配备了智能排空系统,通过东南角一体化泵站实现调蓄池快速排空和水体循环净化,使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
这一系列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雨水管理中的痛点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北方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水系统建设路径,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
生态经济双赢的示范标杆 本项目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效益优化。在成本控制前提下,潜流湿地系统聚焦景观水体补水和循环净化核心功能,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了建设投入与功能需求的最佳匹配。
二是功能融合创新。创造性地将防汛调蓄设施与景观游园有机结合,既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又提升了居民生活环境品质,开创了“功能景观化”的新型建设模式。
三是技术示范价值。构建了可复制的“调蓄+景观”技术体系,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在临近居住区的公园海绵化改造方面具有示范意义。
四是社会综合效益。有效化解了传统防汛设施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既满足了城市防洪需求,又创造了优质公共空间,实现了基础设施与民生需求的和谐统一。
五是推广应用前景。项目形成的技术方案适用于老城区改造、公园绿地更新等场景,其“多功能集成”的建设理念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将为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