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将告别“看海”。连日来,安顺城区多条主次干道相继占道施工,启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内涝积水点治理工程。未来,安顺将全面消除历史内涝积水点。
3月8日上午,安顺市西秀区紫云路已封闭,道路上建起了围挡,现场挖掘机声音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施工,确保在汛期来临之前,工程能够如期完工。
一直以来,该内涝点都是城市的“痛点”。由于地势低洼,每当暴雨来袭时,雨水就会汇集,出现内涝积水。
“最深的时候超过1米。”附近商户们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汛期来临时,积水会漫入商户门面内,不仅给商户们造成损失,还给市民出行造成困难。
而两可间路积水点是城市另一个“痛点”。该积水点有多条道路交会在此,积水最深的时候,公交车都不能通行,常常陷入其中。
2024年12月,为解决两可间内涝问题,西秀区启动了“贯城河南支流段雨水管道网改造及河道修复治理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现场正在进行回填等工作。
在安顺城区内,像华严铁路桥脚、两可间路等积水点共有11个。2022年5月,安顺市成功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内涝积水点治理迎来契机。
据了解,喀斯特山地城市“洪涝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任务之一。安顺市自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梳理出了城区内涝积水点,并迅速开展排查、方案设计等各项工作。
自2024年年底至今,安顺启动了多条路段以及点位治理工程。记者统计发现,在安顺城区内开展的海绵城市项目、市政设施修缮、新建污水管网等工程,目前共有20余处正在施工,并均在今年5月前完工。
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内涝治理主要目标是实施防洪排涝工程,消除历史内涝点积水点;同时,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结合管网排查和排水管网能力提升工程,同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混错接改造及管道修复,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根据《安顺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安顺80%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全面消除历史内涝积水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设防要求。
内涝治理,难度颇大。据了解,这些项目点大多位于安顺老城区内,多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地下管网错综复杂,许多地下管线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导致管线之间互相交织,给改造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不少管道年久失修,还缺少维护,这也给改造带来了不小难度。
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近年来,安顺市高度重视城市内涝治理,通过“建、管、防”结合等工作举措,加快构建安顺市城市内涝治理新防线。
依托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安顺市修订完善《安顺市中心城区防洪体系专项规划》《安顺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同时,加快排水设施建设,增强防洪能力……
具体到每个点位,均采用“一点一策”进行治理。主要思路为暴雨来临时,通过管道迅速排入附近河流之中。如何将扰民减少到最小?最为节省的方案是什么?最快的排水方案又是什么?在改造之前,从设计方到主管部门不断进行探讨,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改,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自内涝积水点开始治理以来,目前,已有积水点治理完毕,安顺市西秀区高级中学积水点就是其中一个。曾经,该校一出现暴雨就会出现内涝积水,最深的积水可达到40公分,这给师生出行带来困难。2023年,该积水点进行了治理,通过铺设透水砖、改造雨污管道等方式,让该积水点彻底变样。如今,该积水点已经历多场“检验”——即使暴雨如注,地面仍难见积水。
下一步,安顺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