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城经受连续暴雨来袭,全市“一盘棋”筑牢防汛安全屏障,展现了顽强韧性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城市的安全屏障日益坚固,武汉城市更新已初见成效。
江城武汉,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处理与水的关系是长期的城市主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更新发展策略的实施,武汉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从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到智能化排水系统的引入,再到海绵城市的构建,每一步都体现了武汉对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增强城市韧性的决心和智慧。

雨后的江城武汉。
城市防汛内外兼修,全力打造韧性江城 应对极端天气,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考验。据了解,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是武汉排水系统升级的重要一环,通过将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多种管线集中布置在一个大型的地下空间内,不仅优化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减少了道路开挖的次数,更能有效提升排水系统的维护效率。当暴雨来袭时,这些管廊能够迅速将积水排出,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智能化排水系统的引入,让武汉的排水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该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控设备和实施大数据分析,排水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雨量、水位和管网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点。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排水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使得武汉在面对暴雨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
此外,海绵城市的构建,则是武汉提升城市排水能力的又一创新举措。通过模仿自然的方式,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能力,减少硬质铺装,增加绿地和水体,武汉的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健康和谐。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雨水不再是负担,而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一部分。即使在暴雨之后,城市也能够迅速吸收和排放积水,保持干燥和清洁。
纪录城市变迁痕迹,推动城市焕新发展
城市需要记忆,传承城市记忆是城市更新的一项内容,纪录城市变迁痕迹则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收藏了近200万卷城建档案和50万卷房产档案,记录了这座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特别是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中,这些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城市建设和更新的重要记录者、见证者和传播者,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持续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特色资源,梳理城市历史和文脉,实地踏访了武汉166个湖泊,收集数百万湖泊水文资料,拍摄1万张湖泊照片和视频,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地方湖泊志《武汉湖泊志》,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历史的见证。
“从更长期的视角出发,未来城市还会发生这样的极端天气,一个城市的韧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投入和努力。”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作为第二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将不断增强城市安全发展意识,以更强的城市韧性,为武汉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