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柏树、麦冬等植被高中低搭配!”在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鄢家洼,一片裸露山体经生态修复,已呈现生机一片。目前,郧阳区在龙泉小流域采取植物栽植、客土喷播等方式,使16处山体重现绿色。
这是郧阳区龙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缩影。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党委书记徐维峰说,“我们通过龙泉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优化城乡面貌、提档产业结构,为其他小流域综合治理趟路子,为国家级水源地水质保护做贡献。”
生活污水“六级净化”
6月19日上午,在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头公厕旁马路内侧,但见一座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站格外引人注目。
“公厕及附近50多户200多人的生活污水,全部通过这个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郧阳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黄宗然介绍道。
这只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第一步。据黄宗然介绍,经过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过的尾水,还需经过人工小湿地、生态农田、生态滤坝、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等层层过滤净化。
记者在现场看到,人工小湿地里的美人蕉、菖蒲等长势喜人;生态农田里的秧苗整齐列队,随风起舞;生态缓冲带里的金针、紫薇、石楠等色彩斑斓。
据了解,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尾水,经人工小湿地进一步净化,流进一个中水回用池沉淀后流入生态农田,经秧苗吸附后,流进用鹅卵石砌成的生态滤坝过滤曝气,然后进入种有菖蒲的生态沟渠,再经生态过滤带过滤后排入龙泉小流域,整个流程顺其自然,浑然一体。
为妥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集中居住农户,他们采取建设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对分期居住的农户,他们则采取建设三格式化粪池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目前,龙泉小流域已建成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3座,建成三格式化粪池1555个。
养殖粪污“吃干榨净”
“看!这就是我们布设的沼液输送管线!”在郧阳区谭家湾镇五道岭村,一条条绿色的管网遍布田间,与一垄垄整齐的菜地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郧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何士有说:“我们通过构建上游生猪养殖、有机肥加工企业,下游蔬菜种植基地,很好地实现了农业生态循环。”
记者了解到,龙泉小流域有一个郧阳区最大的养猪场——十堰宏阳生态养殖公司。该公司年出栏生猪约2万余头,年产生粪污1万多吨。
该养猪场建设伊始,便配套建有两条有机肥生产线和一套沼液输送管网。养殖粪污通过干湿分离,对干的生产有机肥,用于高标准农田底肥,对湿的沼液,他们建有长约5km的管道输送沼液,将其输送至下游蔬菜基地田间贮液池,经与清水混合,喷施于叶面用于追肥抑虫防病,实现养殖粪污“吃干榨净”。
为提高工作效率,今年郧阳区又将这两条有机肥生产线升级改造。“新的有机肥生产线免翻抛处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该有机肥生产厂家——湖北绿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刚说:“我们每年消纳宏阳养猪场粪污约1.2万吨,生产有机肥约5000吨。”
这些有机肥,郧阳区全部用来改良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有机农业。截至目前,龙泉小流域沿线已建成高品质茶叶基地6000亩、蔬菜基地3000亩、小水果基地2000亩,推动形成农庄民宿、产品加工展销、采摘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5个。
流域状况“智慧监管”
“嗡嗡嗡……”一大早,在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村头,数米高的无人机机架上,机巢顶盖徐徐打开,1架归巢式无人机离开机巢,缓缓升空。
数分钟后,监视器上便呈现出曲径通幽的美丽画面——龙泉小流域,清澈的流水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犹如一条长龙顺势而下;小流域岸边,一片片稻田、菜园、茶园、果园等次第呈现,犹如一个七色板,一幅美丽乡村的七彩画卷展开。
岸边有没有焚烧秸秆,河里有没有采砂、放牧,有没有非法排污等行为,监视器上一览无余。郧阳区水质保障中心主任赵天真说,该归巢式无人机自动巡航,自动返回充电,大大提高了小流域监管效率。
记者了解到,龙泉小流域系汉江一级支流,河道总长26.67km,流域面积约100km2,涉及沿线10个村庄,可谓是点多线长面广,监管难度大。有些河道与公路并驾齐驱,有些地方远离公路,传统人工巡查小流域的做法费时费力。
今年,郧阳区专门引进一架归巢式无人机在龙泉小流域“安家”,实现整个流域智慧监管。赵天真说:“黄畈村差不多处于龙泉小流域中间位置,巡航上下游都很方便。”
在此基础上,郧阳区还在龙泉小流域新建成两座水质自动监测站,以时时在线智慧监测龙泉小流域水质状况,出现问题及时报警。该水质自动监测站采取蒙古包式设计,草木顶、泥巴墙,与周围的稻田等环境融为一体,和谐自然。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