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主要河流为涪江及其支流,水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绵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美市”战略,颁布了《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全面行河湖长制,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重点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中有进。
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美丽绵阳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绵阳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委员会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加强水环境整治助推“生态美市”建设的建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办理。
提案聚焦 加强整治完善机制奠定“生态美市”水环境基础
围绕“水环境整治”这一主题,绵阳市政协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前期深入调研、查阅资料,认为绵阳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短板:个别企业、市民等责任主体对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存在突发性环境风险,部分流域水质不稳定,截污不彻底;城区管网、场镇污水收集管网等有待完善。
对此,提案建议,加大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划定河湖生态缓冲带,坚决遏制沿河环湖各类无序开发活动,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提案还建议,聚焦城区三江汇流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三江六岸”的生态空间拉开绵阳城市三维立体框架,牵引城市功能载体建设和内部空间布局优化,依托碧水寺、越王楼等沿江历史建筑塑造高品质滨水空间,试点推进将原有灌溉工程改造成“一堰一景”的水景观廊道。
在综合整治方面,建议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为抓手,加强城区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管网更新改造和地下管廊建设,完善乡镇尤其是城乡接合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城区河道末端截污专项整治等工作,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
提案追踪 三水共治综合施治着力提升全市水生态品质
记者从该提案主办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办以及协办单位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结合绵阳实际深入分析,落实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及时办理回复。
坚持“三水共治”,持续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绵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狠抓水质精细管控,强化枯水期、汛期水质监管,强化水质异常快速反应处置,并持续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等领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试点推进水生态监测。
在系统综合施治方面,锚定着力提升城区水生态环境品质,高质量编制了《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化绵阳城市生态空间,高质量推进《绵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落地落实,持续提高全市水环境承载能力,并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城区重点河流整治项目,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涉水重点专项,推进治水品牌亮点打造。
此外,绵阳市生态环境局还通过牵头启动《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编制工作,开展全市环保设施向公众集中开放活动、“六·五”环境日活动等,完善法律机制,强化宣传动员,营造共治共建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美市’战略落地落实,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水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该负责人说。
来源:培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