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安徽某市许多路段道路中间的施工围栏长期封闭施工,工期少则几个月,长的达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对此群众颇有怨言。据了解,正在施工的是城市建设的“补课”工程。由于城市污水管网不能满足需要,只好重新破开路面,在道路下方开挖污水管道,并修建集水井。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破坏路面开挖污水管道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建设初期,当地政府没有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建设配套的污水管网。城市污水管道管径修得不够大、距离不够长,甚至雨污不分。城市建设的钱主要用在了看得见的地面部分,忽视了看不见的地下污水管道。
笔者发现,上述问题并非个案。去年,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全部聚焦环境基础设施,特别是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弱项。相关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不力,致使水体污染,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福建龙岩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工作不到位,14.9平方公里区域雨污不分;海南海口江东新区水质净化中心建成以来长期“吃不饱”,污水干管实际建成36公里,正常通水的仅6.9公里;甘肃兰州白道坪片区未按规划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也未建设管网与其他污水处理厂连接;青海西宁、海东两市排水管网中雨水、污水管道多处混接错接,污水溢流或直排,影响周边河流水质。上述案例都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不到位有关系。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笔者建议,应对城市建成区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排查,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整改。对于排查发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尽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
污水管网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城市地下污水管网不仅是一种短视行为,也不符合城市建设科学规划的要求。缺少污水管网的直接后果将导致城市污水进不了污水处理厂,造成局地河流污染。建议要充分考虑城市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新区建设要按照地下污水管网建设规划,配套建设足够的污水管网。
完善城市地下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要加快建设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填补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开展老旧破损污水管网、雨污合流制管网诊断修复更新,循序推进管网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统筹推进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整治和内涝治理。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可以为改善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对此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各地要以更大力度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