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我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以实施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为牵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治理,一批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有效治理,塘堰变清澈,昔日臭水沟变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沿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强化系统施治构建全链条实施体系 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流域全局,方能让“死水”变“活水”。
为打好农村黑臭水体攻坚战,我市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问题。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治理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班子深化实践活动第一批“三张清单”和目标考核体系、民生“双保”、“五化”管理内容,层层压实责任,锚定目标,倒排工期,每周调度、半月通报、每月提醒,印发通报11期,现场督办15次,召开推进会5次,强力推进。
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涉及7个县市区、20个乡镇、41个村,工作协调量大。我市创新治理模式,由国有企业澴川国投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采取投、建、管、运“四位一体”治理模式,按照咨询服务、勘测设计、工程监理、施工标准、跟踪审计“五项统一”要求,组建“1+7”实施机构联合体,构建市级国企抓统筹实施、属地政府抓保障落实、联合体成员单位抓具体实施、职能部门抓督办监管的工作格局。
系统施治,技术支撑是关键。我市联合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市县两级环境系统技术力量组建专班,对全市黑臭水体逐一现场踏勘识别,编制治理方案,依托专业团队,投入市政、水利、给排水、环保等7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家总工负责制,拿出高标准设计方案。组建监理团队,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将试点项目打造成经得起群众检验、历史考验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注重标本兼治落实全方位生态治理要求 隆冬时节,走进孝南区肖港镇三汊河,只见水清岸绿,依然生机盎然。
该河的治理通过生态框格和木桩生态袋护岸的形式,生态护坡河1254米,恢复河道河漫滩及河滨带植被面积26485平方米,彻底改变了过去的黑臭污染现象。
三汊河的新生是我市高度注重分类施策,一河一策的体现。
对于宽度较大的水体采用绞吸式环保清淤方式,宽度较小的水体采用挖掘式干法清淤。在黑灰分离收集系统中,探索采用小管径重力收集系统。根据污染成因、排水去向、治理设施规模和受纳水体敏感程度,科学确定7类5种出水标准。
为确保水系连通,我市科学布局水体连通工程,生态化改造废弃或现有农田灌溉渠13500米,新建连接涵闸32座、涵管59座、溢流堰23座,疏通河网毛细血管,提高水体流动性,畅联河网水系。
在卧龙乡卫东渠,渠底深水区培育了沉水植物,浅水区和滨水区种植挺水植物,改造渠道死水区为表流湿地,形成多样性的水体生态。利用浅滩建设人工湿地、生态塘,对硬化河岸进行生态护坡修复,种植挺水、沉水、浮游水生植物,逐步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
为建设自然恢复为主的净化工程,我市选用抗冲击、低维护的微动力生态循环滤池+生态湿地/氧化塘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入河污水进行适度处理,尾水优先回用于农田灌溉或水系生态补水,逐步打造前端毛细生态滤网、中部骨干生态滤道、末端保障生态滤芯三级生态净化系统。
突出合力共治确保全时段治理成效 职能整合“一股绳”,长效管控有机制。
我市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同流域治理、农村环境整治、乡镇污水管网延伸、美丽乡村建设、小微水体治理、河湖长制落实等工作贯通融合,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扩大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各地通过召开屋场院子会、居民议事会、面对面谈心,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及微心愿310条。引导村中能人大户捐款捐物,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自家旱厕,村民投工投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坚持久治长清是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的关键。我市制定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管理办法》,明确长效管理模式、维护内容、职责划分、监督考核标准及奖惩办法,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防止“返黑返臭”。建立定期监测、河湖长巡查养护、执法监管常态化机制,确保水体“长制久清”。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排查并将新发现的农村黑臭水体纳入监管范围,明确治理目标和时限,确保水体及时得到治理。
在国家下达专项资金1.8亿元,省级奖补资金2000万元的基础上,市级设立“以奖代补”资金700万元,各县市区通过地方财政配套4400万元,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等其他项目资金1.4亿元,农旅融合等项目融资4900万元,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在项目治理完成后,我市将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受益者出一点、成本降低一点、运营企业让一点、产业创收平衡一点、政府买一点等“六个一点”方式筹资,保障运维资金。
此外,我市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单位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体系。项目建成后,由施工方承担3年的运维服务,服务期满后移交当地政府。目前,全市共有411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两个县市区交由水云涧、同源两家专业公司运维,其他县市区采取建设方运维+乡镇运维保质期外的模式进行运维。
截至去年11月底,我市44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已完成42处,总体工程完成量达92%,带动38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来源: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