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那考河位列其中。那考河位于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是南宁母亲河邕江18条城市内河之一竹排江上游左侧支流,全长6.35公里。近年来,那考河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目标,以“生态+体育休闲”为发展思路,以“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将传统的截污方式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统筹做好生态修复和控源截污“加减法”,可为南方城市内河治理提供借鉴。

南宁那考河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养殖业兴起、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最严重的时候河道沿岸有53个入河排污口,建筑垃圾多达500万立方米,那考河沦为沿岸污水垃圾的纳污沟渠,水质常年为劣Ⅴ类,严重影响了下游流域水质。加之建筑垃圾侵占河道,那考河行洪断面日益狭窄,河道行洪不畅,区域饱受内涝之苦,生态功能逐步丧失。
2014年,南宁成为我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南宁市拉开黑臭水体治理序幕,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水补给、活水循环、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对6.35公里那考河河道实施综合治理。
聚焦控源截污,整治排污口让环境“美”起来。对河底0.8—1.0米深度开展清淤工作,总清淤量达28.2万平方米;对53个入河排污口实行“一口一策”整治,在那考河主河道上游新建一座5.0万吨/天的污水处理厂,铺设8公里截污管线,实施14处雨污管网错混接点实施改造,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建设6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座气象自动监测站,建立“那考河智慧河道管理平台”,实现流域水文、水质、气象信息“一张网”。
保障生态用水,注入再生水让河道“活”起来。那考河新建污水处理厂尾水经湿地生态净化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再排入河道作为生态修复的补水水源,及时为河道“解渴”,实现河道长效补水,有效缓解河道内缺少流动水的现象。
保护生物多样性,水下森林让物种“多”起来。那考河整治将“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理念贯穿到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化技术,修复流域全岸线90%的生态驳岸,建设16.72万平方米的河道、浅滩、湿地,引入自然植被重构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开展藻类、水绵防控,构建从微生物到动植物稳定多样的生物链,打造“水下森林”,给流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让生态系统能够持续自然恢复。
那考河运用“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实现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从原来劣V类黑臭水体到现在主要水质指标优于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近年来,新增的水生动植物、飞禽鸟类共38种,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在那考河流域治理模式和理念的带动下,南宁市先后在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朝阳溪等内河综合治理项目中推广了“那考河模式”,城市内河“化茧成蝶”,心圩江、朝阳溪、竹排江、水塘江等示范段正在逐步由蓝图变成现实,一湾碧水南湖诗情画意,深受市民眷恋;百里秀美邕江英姿绽放,成为广西首府靓丽名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