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北省唐山市接连下了数场大雨,但家住唐山劳动公园附近小区的刘大爷欣喜地发现,公园的湖水未见明显上涨,雨后的荷花分外娇艳;小区里、马路上也没有积水,下过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门,一点不耽误事。
刘大爷的“发现”,与河北省唐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息息相关。2021年6月,唐山市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河北首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唐山市目前30%以上的建成区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随着一大批高品质的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相继建成,越来越多的唐山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家门口的“海绵公园”
漫步在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湖畔,习习微风伴着这片别样绿意,记者感受到的是惬意与清凉。
“南湖的环境让我们本地人很自豪,变化太大了。”公园讲解员张天舒笑着对记者说,“这里曾是一片采煤沉降区,遍地荒芜,处处是垃圾、粉煤灰。而如今,这里风景宜人、功能完善,正在接受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
据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刘伟介绍,为进一步实现南湖水环境的修复和水系循环贯通,唐山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统筹城市排水防涝、河道水系生态修复、滨水景观与休闲空间塑造和雨水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南湖蓄水排水和雨水“渗、滞、净、用”能力。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蝶变后的南湖生态公园只是唐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建设海绵城市、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鲜活例证。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树林告诉记者,唐山市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契机,推动城市湖泊、湿地、公园绿地、公共空间建设,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新形象。
如果说城市周边的河湖湿地被视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大海绵”,那么,对应的排水管渠设施和排涝除险设施则可视为“中海绵”,通过管网泵站和调蓄工程等使雨水排放或滞蓄,保障城市排水安全。
走进位于唐山市站前路与北新道口西南的北新道雨水泵站,记者看到,工作间内5台水泵的显示面板上红绿相间的小灯在不停地闪烁着,设备间内备用电机等设备整齐摆放。泵站站长姚广义告诉记者,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泵站一方面加大了出水管线的直径,另一方面在原有5台水泵的基础上,更换了两台增压水泵,更换后的水泵总排水量能够达到每小时7040立方米,可确保北新道立交桥片区安全度汛。
据姚广义介绍,去年汛期,经过改造后的北新道雨水泵站投入使用。通过泵站运行,早年间易积水的北新道下穿铁路桥没有再出现积水现象,交通未受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源头减排,通过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绿色屋顶、调蓄设施和可渗透路面等措施,控制雨水径流,削减径流污染,减轻排水压力,这就是业内常说的“小海绵”。
在唐山市高新区华岩路,记者看到,在这条南北方向的次干道两侧附近,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溢流井、雪水弃流井等海绵设施一应俱全。刘伟介绍说,两侧便道的透水铺装能够让径流雨水下渗,小雨不湿鞋。路面的径流雨水不再直接排入市政管网,而是通过两侧路缘石开口处汇流至下凹式绿地内,经过绿地渗透、滞蓄、净化后,由溢流井溢流进入雨水管网,有效缓解城市管网排水压力,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唐山市域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万人,下辖3市、4县、7区和4个开发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一个顶层设计。
据了解,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唐山市一方面编制了《唐山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唐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从宏观和微观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建立了“1+N”的海绵城市法规体系,出台《唐山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在《唐山市机动车停车设施管理办法》《唐山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唐山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法可依。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唐山市财政局经建处处长张宏介绍,唐山市制定印发了《唐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2—2023年)》《唐山市2023年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示范项目和资金保障,旨在压实各方工作责任,加强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建设。
张宏告诉记者,按照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水利部的要求,并结合唐山市的实际情况,三年示范建设期间,唐山市海绵城市谋划建设项目202个,总投资约21.55亿元,涉及海绵型建筑与社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水系、管网排查与修复、管网及泵站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与监测设施等7大类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唐山市已竣工海绵项目87个,在建海绵项目40个,完成海绵城市相关投资11.1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716亿元,地方财政资金4.22亿元,社会资本4.17亿元。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一味地‘烧钱’。”张宏告诉记者,一方面,唐山市坚持问题导向,统筹灰绿结合,科学制定建设方案,解决市民实际问题,避免大拆大建,节约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唐山市在城市绿化、市政道路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深度融合海绵城市理念,避免重复投资。事实证明,“花小钱办大事”才是海绵城市建设最优解。
据刘伟介绍,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唐山市在全市建立了工程设计方案协同和联合审查环节,利用全市统一的审批平台,通过在线严格审查设计方案——海绵城市专篇,实事求是地确定技术路线,优化全生命周期设计,强调简约适用的原则,减少运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经济高效地达到目标。
同时,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也是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核评价的基本遵循,唐山市为此建立了绩效考核工作体系,强化对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同时,唐山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考核清单,考核结果纳入全市各单位“一把手”工作考核体系。此外,唐山市坚持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对各区注重开展过程管控考核,采取每月一考核、每月一通报的方式,加强项目管控和制度落实;对各部门注重目标导向考核,将完成绩效指标情况作为评判标准。
“我们每个年度会就中央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即便各单位其他方面考核结果都没有问题,但中央专项资金执行率不好,或者地方财政配套不好,也会对最终分数有较大影响。”张宏告诉记者,今年5月,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2年绩效评价结果公布,唐山市被财政部评为B档城市。
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8月3日下午两点半,一场别开生面的海绵城市进社区宣讲活动在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街道祥富里社区举行。
走进祥富里社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海绵城市宣传册、海绵城市宣传折页、海绵城市调查问卷摆放在服务中心小院中间的桌子上。此外,海绵城市宣传展板上一个个海绵城市典型案例,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文化氛围。
“叔叔阿姨,你们看,我手里拿着这块是透水砖。在上面倒上水,大家看到了吗?水很快都被这块砖吸收了,表面没有一点水。这种砖就是海绵城市最基本的材料。”在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内,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刘昊妍通过实物演示,为在座的20多位社区居民讲解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介绍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以及建设海绵城市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在交流环节,记者看到,很多居民都踊跃发言,用自己的理解,讲述他们心目中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可以渗水、蓄水、净水、排水,缓解小区积水,老百姓雨天出行更方便了。”居民张阿姨说,她和社区很多居民都迫切希望,自己居住的社区能够早日进行海绵化改造,尽快享受到海绵城市带给居民的诸多益处。
“海绵城市真是好,咱们居民都爱它;和谐家园人人建,社区是咱们共同的家……”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一句句朴实无华的大实话,道出了祥富里社区居民共同的心声。
祥富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陈林静告诉记者,祥富里社区位于唐山市中心区,有78栋住宅楼,常住人口达到1.1万人,是路北区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社区,社区很多居民都希望早日进行海绵化改造。
“除了海绵城市进社区以外,我们还经常组织海绵城市进校园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埋下一颗‘海绵’的种子。”刘伟告诉记者,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印发宣传明白卡,组织“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取得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据相关部门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2021年,群众对本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
谋定而动,成效初显。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引擎。据了解,截至目前,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中心城区排涝能力达到30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要求,城市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标准要求,天然水域面积比例及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稳步提升,雨水资源化利用量持续上升,再生水利用率不断提高,地下水水位整体有所回升。
王树林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对于提升唐山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途径,是唐山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下一步,唐山市将紧抓重点,系统推进,解决问题,打造亮点,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努力打造北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来源:中国财经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