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国主要流域正面临着高污染产业从下游向上游转移,多种毒害污染物全流域蔓延的态势。长江流域重庆段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其水质直接影响到重庆市乃至下游亿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围绕长江流域重庆段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总结出新污染物治理的长江经验,为重点流域新污染物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谋篇布局 探索新污染物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和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不断增加。相比常规污染物具备完善的监控管理措施,新污染物研究和风险管控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较为全面的基础数据,难以实施针对性的环境管理措施。
“十三五”期间,华南所围绕长江流域重庆段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三个环节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优先构建了长江干流重庆段1577种新污染物基础数据库,建立了流域特征污染物筛选技术体系,首次在长江流域重庆段筛选获得了壬基酚、双酚A、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全氟辛酸等10种需重点关注新特征污染物,为饮用水环境管理提供了新污染物优控清单。采集了重庆市长江干流及乌江、嘉陵江共398公里流域水样、沉积物与生物体样品,建立了水体中43种抗生素和57种环境激素类物质的检测方法,首次对长江流域重庆段14个水源地和13个重点断面的水样、生物体与沉积物,4类57种环境激素的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表征。初步提出重点环境激素预警分级管理框架,构建了基于污染源管控的流域风险预警体系,填补了长江流域重庆段在新污染物监测、治理及管理方面的空白。上述研究共发表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两部,向生态环境部提交政策建议1份,基于研究成果,华南所探索出流域新污染物研究的典型做法,形成了流域新污染物治理的长江经验。
立足实际 推广新污染物治理经验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首次对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作了系统安排,全面启动新污染物治理。在首轮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工作中,作为生态环境部技术帮扶专家,华南所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持续对重庆、广西、广东、贵州、四川等5个对口省市开展化学品环境信息调查帮扶,从培训组织、技术指导、现场审核各环节全面支撑生态环境部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基于前期积累的经验,华南所在全国率先推动落实地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牵头起草了全国第一个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市级层面新污染物风险筛查工作。依托新污染物治理长江经验,华南所总结出一套流域新污染物研究的技术方法,支撑了广东省、海南省的重点流域新污染物调查和风险管控工作,为推进新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