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建成区,如何破解排水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高质量发展水环境治理体系?今年以来,宝安区水务局创新打造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协同治理、多方发力,持续推进排水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加速升级。
“3+N+3”监管责任体系 让排水管理一网覆盖 地下排水管网建设,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今年4月,宝安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建立全区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工作方案》,对照污水零直排区划分,将全区排水设施细分到76个监管网格中,通过建立“3+N+3”监管责任分工和完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全区各方力量,推动排水设施管理提质增效。
守土有责要严起来,整改问题要快起来,依法查处要狠起来,各方力量要合起来,长效机制要立起来。
从一个个“点”、一条条“线”,织成覆盖全区的“网”,宝安区通过实施全区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系统提升了排水设施运维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治水成效,打通了排水管理“最后一公里”。
全流程闭环管理 让排水监管无缝衔接 宝安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建立起“巡查-分拨-执法-整治-复核-销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排水管理的精度和速度,实现“一键反映、一图管控、一网送达、马上解决”。
据介绍,宝安排水公司负责对全区排水设施与排水户等进行日常巡查,巡查发现工程整治类、监管执法类问题上传至“污水零直排区监管系统”进行分拨整治,运营维护类问题上传至“排水设施运营管理系统”进行分拨整治。街道及社区负责对涉水面源污染进行巡查,发现问题上传至“涉水面源整治管理App”进行分拨整治。
与此同时,整治执法也建立了无缝衔接机制,宝安排水公司负责对全区范围内市政排水设施及小区共用排水设施运营维护类问题进行整治。各街道负责对辖区范围内无法纳入特许经营协议维修改造的工程整治类问题进行立项整治,跨街道的由区水务局进行立项整治,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推进落实辖区内涉水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引导各行业规范排水行为,发现涉排水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督促整改,必要时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立案查处。问题完成整改后,由问题巡查上报单位进行复核销号,整治不彻底的,则及时通知责任人继续整改。
高效、即时、全链条的排水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了排水设施建设、监管与整治的无缝衔接。据了解,截至目前,区水务部门已编制完成全区10个街道和124个社区网格全要素图,并下发至街道社区,自方案印发以来,累计更新排水户信息2.41万次,联动街道社区水政执法,累计上报违法问题142宗。
接下来,区水务局还将结合排水网格全要素图,联合街道社区水政,加强排水户巡查及动态更新,全面推进排水网格化管理工作。
此外,宝安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开展。为推动全区雨污分流全覆盖,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宝安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2021年印发《宝安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方案》,截至今年11月,全区已累计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4302个(82.5%)和36个污水零直排区(面积108.00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51%。
据悉,宝安区水务部门将全面推动排水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巩固雨污分流成效,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排水精细化管理2.0新格局。
3+N+3 监管责任分工 第一个“3”,即按照《宝安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要求,在日常巡河履职中,区级河长要关注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推进情况,街道级河长要督导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社区级河长要具体跟踪落实排查发现问题的处置。
“N”,即形成一个以水务部门为主导的联动模式,各街道社区和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
第二个“3”,即宝安排水公司按照河道流域、街道行政辖区、污水零直排区为基础网格单元,设立流域级、街道级和污水零直排区级三级网格长。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