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校园建设项目中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打造出会呼吸的“海绵校园”。
近日,笔者走进西大街小学,漫步校园中,随处都能发现暗藏在这里的“海绵”设施。据介绍,今年暑假期间,该学校进行了海绵化校园改造提升建设,并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完工。“海绵化”建设在全面提升校园水安全保障系数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景观,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加优美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们的校园维修了以后变得更完美了,我们更开心的学习,我们环境也变得更好了。”西大街小学学生张煜欣说。
在文化街幼儿园,地上色彩鲜艳的彩色透水塑胶跑道让人眼前一亮,这些“色彩”顺着校园主道一直向内延伸,醒目地打造出轻松活泼的校园环境。
“通过海绵化工程建设,实现了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与利用,年径流总量控制达到87%、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以上。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幼儿活动时更安全、更舒适的目标,让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了解海绵,认识海绵。”崆峒区文化街幼儿园园长汝建强说。
“别看这块步砖平平无奇,它是会‘呼吸’的。”平凉五中副校长吴文通介绍说,该中学的海绵建设包括透水铺装、下沉绿地和雨水收集回收利用。其中,校园内人行道铺设仿石材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彩色透水沥青,校园内部分草坪、地被、乔木、灌木等绿地采用下沉式设计,在校园东南角地面以下,藏着一处蓄水模块,经由透水铺装和下沉绿地汇集的雨水排至蓄水模块,不仅有效防止校园内涝还节省了水资源。
“在这之前我们的学校在下雨之后,路面的积水很多,学生走来走去也会觉得不方便,但是自从海绵化建设以来,过道铺设的透水砖,下雨之后积水也会消失”。平凉五中学生郭宸睿说。
据平凉五中副校长吴文通介绍,学校改造使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其实就是利用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实现雨水在区域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自然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打造一个环境更加优美,便于同学们学习、休息的一项重要举措。
海绵校园是以保护原有生态为原则构建校园环境,秉承海绵城市的理念,突出“渗透”和“吸收”作用,利用校园内的建筑屋面、路面铺装、绿地景观等设施条件,对雨水实施有序分流排放并加以储存利用,同时,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从而实现环境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雨水生态治理模式,可有效解决传统校园在雨水处理中造成的各种问题。
据了解,今年以来,崆峒区教育系统共实施海绵城市项目5个,概算总投资6402万元。新建运动场3.38万平方米,透水院坪3.5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面积2.1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有效改善了校园环境,增加了校园绿化,提高了雨水合理收集利用率,校园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