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从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去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坚持“一水一策”推进试点项目,纳入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的44处水体目前已完成22处,整体开工率100%,总体工程完成量达75%以上,一大批黑臭水体实现了由黑臭到干净的转变,沿线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我市将治理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班子深化实践活动第一批“三张清单”和目标考核体系、民生“双保”、“五化”管理内容,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年考核。制定《孝感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按照市级统筹总负责、地方实施负总责的总体思路,携手澴川国投集团,采取投、建、管、运“四位一体”治理模式,组建“1+7”实施机构联合体,构建了市级国企抓统筹实施、属地政府抓保障落实、联合体成员单位抓具体实施、职能部门抓督办监管的工作格局。
在治理过程中,遵循“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原则,全面分析农村黑臭水体的污染成因,紧盯“农村生活污水”这个主要污染源,根据排水去向和受纳水体类型,科学确定7类5种出水标准;创新污水收集系统,在黑灰分离收集系统中探索小管径重力系统,降低建设投资;采用抗冲击、低维护的污水处理工艺,解决农村污水运维“用人难”“稳定难”“找钱难”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经济适用”,对44条水体实施“一水一方案”,利用浅滩建设人工湿地、生态塘,对硬化河岸进行生态护坡修复,种植挺水、沉水、浮游水生植物,逐步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同时,科学布局水体连通工程,生态化改造废弃或现有农田灌溉渠13500米,新建连接涵闸32座、涵管59座、溢流堰23座,疏通河网毛细血管,提高水体流动性,畅联河网水系。逐步打造前端毛细生态滤网——中部骨干生态滤道——末端保障生态滤芯三级生态净化系统。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我市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全市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对44条水体登记造册,设置“一长两员”(即河湖长、保洁员、监督员),加强日常管理和保护。在治污设施的运行维护方面,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单位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体系;在水面的清理保洁方面,设立2225名河湖保洁员,负责河湖岸线保洁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强调研督导力度,强化全过程监管,把好工程技术关、质量关,全力以赴推进治理项目;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回头看”,确保各项工程措施、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项目治理完成后,将充分利用市场化运营经验,拓展水体及周边关联产业开发,盘活现有农村资源,探索形成村集体解决一点、受益者出一点、成本降低一点、运营企业让一点、产业创收平衡一点、政府买一点等“六个一点”筹资方式,保障运维资金,确保水体长治久清。
来源: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