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重庆建设大会近日召开。守护两江四岸、绿水青山,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美丽重庆,如何变得更美?
新重庆的“美丽计划”中,将迭代升级推进“九治”——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日前,记者前往重庆多地采访,探访重庆开展“九治”治出的成效。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连续7年保持100%,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持续兑现,位于重庆永川区的临江河水质改善便是重庆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的缩影。
晨曦微露,永川城区兴龙湖畔,民间“舞团”趁着早间凉爽,舞姿随风起。循着舞者身后望去,只见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成荫绿树,一派人水和谐的热闹景象。难以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黑臭”难耐。
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综合部负责人侯长容告诉记者,位于永川的临江河,是长江一级支流,贯穿永川全区,被称为永川人民的母亲河。兴龙湖公园则是临江河重要支流的发源地,也是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见证。
2022年4月,水利部在重庆等7个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的省市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永川临江河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临江河凭啥入选?

整治后的临江河河水清澈,两岸繁花似锦,吸引越来越多居民前来打卡。刘航摄
对症出良策 告别“黑臭”迎来“清流”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永川区需水量急剧上升,加之管网缺失、污水直排等影响,临江河的水量和水质已无法承载沿岸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环境质量一度恶化。
沿岸居民口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上世纪70 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 年代鱼虾绝代,2000年已是黑臭难耐”。黑臭问题突出、“三河汇碧”美景不在,临江河逐渐成为沿岸居民的“心病”“痛点”,治理刻不容缓。
水从何治起?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兴隆告诉记者,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查清各类污染源,永川区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聚焦“地上地下、水上岸上”,对流域进行全面体检。
污染“无处遁形”。针对各类“病因”,永川围绕“转型发展、通报整改、行政处罚、依法关停”的思路,先后开展养殖业、工业企业、食品小作坊、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城镇排水、千沟万塘等专项整治行动。
据统计,累计整治流域各类污染源超3万余处,新建城乡污水管网380多公里,维修和改造城区原有管网72公里,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站)70余座。
此外,还建成临江河数字孪生小流域,实现河库水系连通工程、松溉长江提水工程科学调度,通过多源互补、互济互通,生态补水量可达2180万立方米/年,通过“引水”切实保障生态和景观用水。
除清除外部污染源之外,还要增加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永川结合岸线特点,将生态缓冲带、立体湿地、潜(表)流湿地、生态浮岛、点源污水处理技术有机组合,建成生态湿地78万平方米,通过生态“净水”,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整治后的棠城公园 碧波荡漾入画来。刘航摄
曾经黑臭难耐的临江河水质实现稳步提升,城区黑臭水体已彻底消除,重要断面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生环境逐渐恢复。
向“云端”治水 创新管护实现“长治久清”
良好水质能不能保持,还要取决于能不能实现长效管护。
在“智慧河长”系统指挥大厅,一块巨幅屏幕上显示着一幅地图,永川辖区内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河流被绘制在地图上。地图两侧,实时滚动显示着各监测点位上的相关数据。
“一旦出现超标的情况,系统将报警直接发送到相关责任人,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永川区智慧河长系统工作人员李恒告诉记者。
为“长治久清”,当地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规划构建了集PC端、移动APP及微信应用三位一体的“智慧河长”系统,通过线下网格化巡河动态调度,线上视频实时巡河,实现了河长制工作从前端感知、后端分析到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永川区河长制管理系统
“系统综合应用了无人机、光谱以及水质预测预警模型,还有我们的视频AI识别等技术,打通了环保、水利、住建多个部门的数据,将我们巡河发现的问题和各类感知设备发现的问题 都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调度,让部门之间、区级和镇街之间的协同联动更紧密、更高效、更精准。”李恒说。
永川区水利局副局长周宝佳表示,目前,永川区共有558名三级河长和104名网格专管员、各级管理人员已全部纳入“智慧河长”系统,系统运行以来,共收集全区网格员巡河数据13万余次,发现问题5000余个,全部及时处理。
“智慧河长”系统只是永川区创新管护的手段之一。
当地还通过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镇街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签订跨界河流合作协议书、促进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合力共治。
同时,发挥河库警长和检察长力量,健全案件移送及联席会议等机制,实现水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检察公益诉讼有效衔接;推进社会监督员、“一河段一委员”常态化社会监督,引导公众广泛参与,不断强化河库社会监督力量。
区域发展的“水生”动能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在治好水的基础上,永川区继续做好下半篇“水文章”,将水生态修复与城市田园、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相融合,这座城市傍水兴起。
与“城市田园”相融合——探索“田园+生态缓冲带”河岸带修复模式,建成芭江竹语、临江广场等示范河段,实现土地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共生”,山水田园诗意“共享”,群众“共育”,开创了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与文化传承相融合——打造以三河汇碧、治水故事为主题的滨水文化驿站,依托临江河水文化展示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治水内涵。
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依托临江河流域日益优质的河库资源,发展永川秀芽、永川柑橘等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带动流域内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产业结构升级 。2022年,临江河流域凤凰湖产业促进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产值达1361.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
事实上,为兑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重庆一直在努力。在深化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完成了对“三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监测和溯源,1600多个排污口进入整治验收销号阶段。
对于跨境流域,编制实施铜钵河、琼江、大清流河、南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实施130多个治理项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促进跨区县、乡镇、部门、省界四维横向协同,形成“五水共治”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坚决守护好一江清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