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台风“杜苏芮”带来从南到北的强降雨天气,导致我国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积水。积水,这一久治不愈的城市病,成了人们的一块“心病”。
号称“九水入城”的衢州,同样也面临着积水防治的课题。为破解这一课题,衢州大力推进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让整座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吐纳”。
“所谓‘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改变传统的单一防洪、单一排涝模式,打破惯性思维,实现雨水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纳治污’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自然净化’转变。”衢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衢州通过高标准强化系统设计、高质量实施示范项目、高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构建了“海绵城市”的本底基础。前不久,衢州在“2023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竞争性评审”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十四五”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行列,也是该批浙江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系统施策
衢州人的方言中有个专有名词——“涨大水”,它形象地描述了衢城内涝时的情景,一句“涨大水了!”藏着多少人对洪涝灾害的忐忑与恐惧,内涝问题一度是衢州人的“汛期噩梦”。
究其原因,可以说雨水丰沛的气候、外江水位较高的地势、市区河道外排不畅的问题等多种原因决定了衢州城区内涝的多发概率。
时间回溯到2011年6月19日,衢城经历的一次内涝让不少衢州人记忆犹新。当天,城区降雨量达218.5毫米,中心城区遭遇严重内涝,6个主要街道的26个社区中,有23个社区不同程度进水。城区许多路段积水超过0.5米,最深处达1米以上,市区交通瘫痪。
“那几年,出门‘看海’成了一些市民的口头禅。” 衢州市市政公用管理服务中心水系管理科科长王昕峰说。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随着持续多年的治涝,衢城内涝问题有所改观,但当不能完全“自由呼吸”的城市导致积水仍时有发生时,人们渐渐意识到,唯有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才是脱离“城市看海”的正道。
2015年,衢州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一年后入选首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所辖6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优秀或重点县(市、区)。
2021年,衢州又接连印发实施了《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计划》《衢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计划修编(2021-2035)》,从流域层面、城市层面、社区和设施体系层面,系统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
其中,在流域层面,衢州锚定“山环城、水润城、绿融城”的大海绵格局,结合已有15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打造50年一遇防洪闭合圈,构建钱塘江上游“上蓄下挡、蓄泄兼筹、分级设防、保弃有序”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在城市层面,重点建设高铁新城示范区、南孔历史文化示范区、产城共生示范区、衢江城市更新示范区等4个示范区。如在高铁新城示范区,将围绕水、林、路、管“四网”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水系品质,打造城市水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在南孔历史文化示范区,立足古城保护,深度识别雨水径流污染、河道动力弱等问题,推进排水系统“绣花针式”改造,提升渗蓄能力。
针对更为细节的社区和设施体系层面,衢州将以河湖湿地分流和调蓄操纵为重点、以源头下渗为保证、以管网末端速排为辅助,优化城市排涝体系,提升雨水渗蓄和净化能力。加快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强力推进新建小区、街区、社区的海绵化建设,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此外,衢州还从地方立法层面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国家示范建设提供法规保证,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衢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治理条例》的立法工作。
蓄排并重
一场暴雨过后,在衢城浮石路路口开饭店的郑女士发现,往年占据大半个路面的积水不见了。
浮石路建于1997年,经多年运行,道路设施已较为破旧,个别路段积水问题较为严重。前年,浮石路(含北门街)道路改造项目启动。改造完成后的浮石路抬高了路基,对排水管道也进行了维修,路面积水问题得到缓解。
浮石路积水问题的缓解只是衢州聚焦“排水”治涝的缩影。近年来,衢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治涝工作,结合易积水点整治、给排水管网改造、“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截污纳管治理等工程,强化工作谋划、项目实施、资金保障,整体谋划部署,层层推进落实,以期从根源上改变城区部分点段积水的状况。
“这些年,城市积水能得到改善,最关键的还是实施了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工程。” 衢州市住建局城市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说。以前,城区很多地方是雨污合流,因为污物积淀,一些雨水管道被堵塞,水出不去,在地面淤积成涝, “雨污分流,大大减少了雨水管道的负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排水能力。”
除了疏通管网,衢州主城区内河水系治理也在快速推进。“过去包括南湖、县学塘、建乙塘在内的几个湖塘都是独立的,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衢州实施内河水系联通工程,通过对各水系的改造,将城区范畴内河水系连成一体。”王昕峰说,“我们借助自来水原水管道及衢江提升泵站,将活水引入南湖,同时南湖通过地下暗渠将水引入斗潭河,这样南湖如同拥有一颗‘小心脏’,供给着城区的建乙塘、蛟池塘、费家塘、县学塘等多个湖塘水系。工作人员可观测水系实时情况,通过水闸和泵站灵活操纵各水系水位,达到洪涝统筹的作用。”
“疏通管网、内河水系治理,都是为了有效排水。事实上,雨水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在排水同时还应留水,形成蓄排结合的城市防汛排水体系。”王昕峰表示。
通俗地说,“海绵城市”就是尝试把城市打造成一块会吸水、蓄水的“海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新型的城市防汛排水管理念,能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更加良好的“弹性”。
为此,一批蓄排结合的项目陆续实施,“海绵城市”开始悄悄渗入市民的生活。智慧新城鸣公园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走进大雨过后的鹿鸣公园,路面没有积水,公园内坑中的雨水充盈了起来,雨水或是滞蓄,或是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和通过植草沟的净化,排入一旁的石梁溪……这些原生态元素,营造出了一个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的公园,减轻了城市排水的压力。
如今,包括鹿鸣公园在内,衢化西路南段、衢州学院图书馆、衢江区沿江景观带等多个“海绵市”建设项目成了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衢州“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着。
管防结合
每当暴雨袭城,智慧新城防御汛期灾害应急小组的工作人员便会穿上雨衣,上街开展网格化巡查和易积水点的值守,一旦发现路面有积水,他们就上前查看路边排水口情况,清掏落叶等垃圾杂物,确保窨井排水顺畅。
一般来说,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时间超过30分钟,就是一个积水点。“积水地段,路面湿滑,开车路过需要特别小心,路上的窨井盖还有可能被水顶开,成为安全隐患。”一名工作人员说,“要减小影响,关键是缩短积水时间。”
“要缩短积水时间,关键要靠管理。”衢州智慧新城管理委员会智慧城管部部长陈亮说,只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积水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出现问题不怕,发现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陈亮表示,在道路巡查中,他们发现路边的侧立式雨水口汇水面偏小,容易被树叶、杂物等堵住而“呛”水,成为造成汛期短时积水的主要原因,他们便着手将侧立式雨水口改成平篦式雨水口,“整改后,收水效率至少提高了三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汛期的排水压力。”此外,他们还将易积水路段的窨井盖集中更换为防沉降井盖,以保障市民“脚底下的安全”。
防治城市积水,新老城区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不同。分析研判雨情、水情,提前调度应对,是老城区在城市积水防治时的一个特色做法。
“老城区排水一方面考虑防汛要求,另一方面考虑排涝需要。”衢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做法是,外防衢江水倒灌,做好双水桥、南湖西、斗潭西、民航大道闸站等各类设施的维修、管理工作,保证汛期设施正常运转,防止衢江水倒灌进入城区。同时,做好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在需要时,及时关闭进城区河道的闸门,上防外涝水进城,腾出南湖、斗潭湖、西排渠、黑溪河、北门溪等城区重要水体库容,应对降雨,最终达到‘雨停、路干、盖清、井空、管通’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衢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智治”积水按下了快捷键。
登录该平台,市区易积水点分布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平台我们实现了24小时在线监测。”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指导处相关负责人说,当遭遇连续暴雨,城区出现路面积水时,安装在窨井中的传感器就会自动向系统报警。接警后,相关部门就会及时派人赶往现场处置,消除隐患。
平台的上线让该负责人赞不绝口:“原来,有些地方积水不是因为没法排,而是因为短时间内来不及排,现在有了‘智慧大脑’,通过在线监测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提前发布积水预警信息,协调部门及时处置,提醒市民安全绕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防+物防+技防”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防汛排水应急处理能力,但建设“海绵城市”,根治城市积水还需要长远谋划和系统思维。下一步,衢州将进一步聚焦内涝,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打造江南低丘河谷城市健康水安全系统构建示范,计划到2025年末,全市55%城市建成区面积实现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