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绵城市,你我共有的未来——平凉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纪实
大河奔流,绵延千里。1.1万平方公里的平凉大地,泾河、葫芦河一路涛歌,写就满目芳华。然而,“旱季缺水、雨季内涝”的问题,却时时困扰着这座城市。
一下暴雨,道路一片汪洋,行人寸步难行;干旱时,草坪、树木“嗷嗷待哺”,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城市病在平凉城市发展中不断显现。基于此,加快建设“会喝水”的“海绵城市”,让城市更宜居,势在必行。
2022年6月2日,平凉市成功入选25个“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欣喜的同时,平凉也在认真思考,重点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平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凝聚全市上下智慧,逐步探索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绵城市建设新路: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思路,着眼构建“立法推动—项目闭环管理—制度保障—技术扶植—理念转变”的长效工作模式,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让海绵城市的梦想照进现实。
顶层设计,构筑系统化实施的“四梁八柱”
今日之平凉,抬头,是悦目的平凉蓝;俯身,是心醉的柳湖碧;环顾,是赏心的生态绿。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海绵城市建设的初心。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考验着城市设计者、建设者的智慧。平凉建设海绵城市,如何做到有序推进?
平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规划管控组、水利生态组、项目技术组、资金保障组、督导考核组“一办五组”,常态长效化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
“一办五组”紧盯示范期内规划管控、项目建设、运营维护、资金监管、咨询服务等重点工作,建立政府统筹、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同向发力、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把重点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到相关部门。一场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城市海绵”行动悄然展开。
加强制度建设。平凉颁布实施了平凉中心城区《生态景观及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等20项规划,修编了《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22—2024年)》。与此同时,不断强化规划设计管控,将海绵指标作为规划条件的重要内容,把海绵专篇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从项目建成后“加海绵”,到建设过程中融入“海绵+”将是平凉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趋势。
强化技术支撑。平凉邀请高等院校学者、国家知名专家全过程、多层次开展多专业、全方位的技术服务,逐项目现场踏勘、问诊把脉,选取重点项目、典型项目进行分类指导,以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合规达标。在广泛讨论研究、征询专家意见、积极创新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具有平凉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径。同时成立了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中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创新筹融资模式。发挥中央补助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PPP模式融资,多渠道筹措示范城市项目海绵化资金38.32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1亿元,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81亿元,整合中省水利、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等方面资金7.72亿元,发行政府专项债券2.54亿元,PPP模式融资10.39亿元,撬动企业投资4.86亿元。
一套具有平凉特色、各方高效协同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逐步成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不断实现面的拓展与质的提升。
2022年,平凉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04个,开工建设93个,建成41个,完成海绵化投资5.8亿元。今年计划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49个,估算海绵化投资28.32亿元,年内计划建成项目61个。
大小海绵联动,一幅水清岸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图画正徐徐展开。
全域谋划,“海绵+”理念落地生根
海绵城市作为整合城市雨洪资源、实现城市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尤其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问题。平凉坚持结合自身实际,在多方调研、全面论证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分析、全域谋划,让“海绵+”的理念落地生根。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是市委、市政府落实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短板弱项,决策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泾河河道淤积、防洪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平凉从构建城市生态格局出发,在该项目建设中,对受到破坏的水生态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让城市水系等“海绵体”发挥功能,进一步提升平凉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构建了河畅水清、岸绿水美、开放共享的生态格局。
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平凉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中,推动城市更具韵味、更有品质、更加宜居。天馨南路、天通路、丰收路、新科路、天塬路等多条城市道路升级改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的打造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崆峒大道中段、崆峒大道西段、柳湖公园北面等积水点及积水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增强城市应对风险的“弹性”和“韧性”。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新河湾B区、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兼顾源头减排和雨水利用,总利用量达3.18万吨/年,“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图景正在加速实现。
将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平凉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控源、拦沙、固沟、护城、治河”的固沟保塬理念融会贯通。在海绵化建设改造中,对一些危险的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并选用本地适生的树种进行绿化。与此同时,在城市周边沟道修筑拦蓄坝,种植防护林,建设生态湿地,达到“固沟保塬、护城治河”目的。目前,平凉市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了1处中心城区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和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将海绵城市与绿材产业链相结合。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的东风,平凉全力培育海绵产业,建成新世纪建材公司年产100万平方米海绵城市产品生产线,引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技术团队成立中建研新世纪建材研究院,研发的PC透水砖等8项海绵城市产品,获得质量管理体系、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海绵+”理念让城市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净化”快人一步、“积存”收放自如,生态宜居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美丽平凉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精准施策,海绵项目由点成线再成片
清晨,行走于泾河岸边,看东边的太阳喷薄欲出,光辉染红天边的云彩;近处,泾河水面波光粼粼,还有三三两两的野鸭在水里自由嬉戏……这难得的浪漫之景,与沿河景观带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泾水画卷。
平凉立足构建良好的山水城关系,为水留空间、找出路。昔日的雨水“包袱”,逐渐变成“解渴”的财富。从老旧小区到公园绿地、从城市道路到河系治理,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构筑全新绿色空间,成为平凉“破题之作”。
泾河,是黄河二级支流,是平凉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泾源县的泾河奔腾而下,一路向东而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平凉大地的兴衰变迁。
魏小明从小就生活在泾河边,记忆中,这里河道采砂猖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特别是2021年以来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一条亮丽的生态河出现在他面前。“看到鸟儿从水面掠过,就能感受到人与自然是何等亲近。”魏小明说。
在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现场,目光所及的大部分区域里,都隐藏着吸水的“海绵”。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市城投集团对泾河进行了整体清淤,同时修建雨水花园、植草沟,让雨水层层渗透净化后从而达到二次利用效果。市城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海绵体’技术的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以‘渗、滞’为主,以‘蓄、用’为辅,通过建设植草沟、砾石盲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湿塘、绿色屋顶、生态驳岸、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重塑生态系统,使大部分的降雨得到就地消纳和利用。”
如今的泾河,如海绵般富有生态弹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9.32%。
海绵道路、海绵学校、海绵小区、海绵公园,经过探索与实践,一个个海绵项目踏梦而来,让平凉日益实现城市与自然的互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建成道路能“呼吸”、会“喝水”?
“比如,在天塬路建设中,我们从设计就特别关注绿化、美化系统。设计人员对道路雨水径流的收集消纳都做了精心设计,利用透水砖、下沉绿地、蓄水模块等海绵措施,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同时利用收集的雨水对绿化进行浇灌,变雨水为资源有效利用。”崆峒区住建局工程人员举例说。
此外,为实现“绿之所处皆海绵,目之所及尽风景”的愿景,在景观绿化工程中,将天塬路沿线通过乔、灌、草立体打造成错落有致的微景观,形成简约、多彩且富有文化气息的景观廊道。
值得一提的是,平凉还将海绵城市理念搬进了学校。一块块看不见的大“海绵”植入,解决了积水滞留问题的同时,还能让校园景观大提升、环境更优美。走进崆峒区第六幼儿园,满眼的绿化带里,一朵朵花儿迎风招展。该校校园里的路面、管网、楼面雨落管都是经过海绵化处理的。透水塑胶道路两旁建设有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收集硬化部分不能下渗的径流雨水。海绵校园的“不积水”效果在连绵不绝的下雨天得到验证,也为孩子种下“海绵”的种子。
海绵小区是海绵城市的基础,相对于末端调蓄、污水厂、水体修复等开放式的公众项目,源头减排类型的小区改造更能让居民切身体会到海绵城市建设对其居住环境的改变。
修建于1995年至2000年的铁路小区,共有36幢住宅楼、1784户居民,属于平凉城区的超大型住宅小区。随着20多年时间的推移,往日的风采一点一点黯淡下来,基础设施落后且年久失修,绿化带杂草丛生,道路雨天积水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居民的幸福感不断降低。
2022年崆峒区将铁路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小区重点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绿化地带的道路用透水砖进行铺设,绿地打造采用的是下沉式,可以削弱降水峰值对小区排涝造成的影响;还可以有组织地汇集雨水,补充和节约绿地灌溉用水。
小区居民纷纷表示,现在整个小区都敞亮了、干净了,原来的异味也变成了草木的清香,道路干净整洁,看不到积水洼,住起来更安心、更舒适了,大家对改造成果非常满意。
一个个海绵公园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初夏,平凉活力公园绿草如茵、繁花盛开。在这里,多个隐匿在草丛中的雨水收集池收集道路、绿地等雨水,用于绿植养护和道路浇洒。公园通过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用最少干预打造“区域海绵体”,成为市民亲近生态好去处。
从河流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公共建筑到居住区,平凉用海绵城市这支笔,生动描绘“生态美市”底色。“海绵城市”已经从一个陌生的词语,渐渐融入平凉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悄然改变着平凉人的生活。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非一日之功。从无到有、从小至大的摸索和再逐步推广的过程,需要点滴累积、长期作战。在甘肃省海绵城市建设“先行者”的道路上,平凉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先行者优势,坚持不懈推进海绵城市系统化、常态化建设,积极构建人、水、城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平凉样板”,推动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来源: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