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江西省生态环境厅通报中了解到,今年1-3月,吉安市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质综合指数2.8291,居江西全省第一;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质综合指数2.9336,居江西全省第一。
今年开局,吉安市在水环境保护上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续写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省双第一”的新辉煌。如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美景成为吉安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吉安市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深化治水体制改革,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推进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推动全市水环境‘长治久清’向‘长制久清’转变。”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华程向记者介绍时说。
地毯式排查深挖治水隐患 吉安市河流纵横交错,以赣江为中轴,有30条大小支流汇入,赣江干流入河排污口872个,分布广泛、隐蔽性强,大多在城市建成区、工业聚集区和城乡结合部,甚至隐藏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溯源排查难度大。
“有些入河排污口藏得很深,仅凭我们肉眼无法发现,所有污水通过地下管、涵等隐蔽工程直接排入河湖,污染水环境,破坏水生态。”吉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连文洁告诉记者。
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螺湖水,是一条兼具调洪蓄涝、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功能的内河,全长22.2公里。2020年开始,吉州区投入资金15484.66万元,实施螺湖水水系连通及螺湖水系整治工程建设,从泸水引清水入螺湖水,大幅改善了水网水质。
“水清澈了,并不意味着水质达标。经治理后的螺湖水总磷浓度偏高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汛期更加严重,水污染根源到底在哪里?”螺湖水质污染问题已困扰连文洁许久,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今年3月份,由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引进的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利用无人船搭载声呐探测仪,以走航监测形式,对螺湖水长达4公里的重点地段开展地毯式溯源排查。
“我们在螺湖水排查出10条污水暗管,全是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加上雨季‘零存整取’风险叠加,由此导致了螺湖水总磷污染强度居高不下。”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程师宋良平介绍说。
吉安市不仅注重断面水质的水污染源溯源,也强化江河流域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点线面结合”推动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排查整治走深走实。
连文洁介绍说,去年以来,吉安市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原则,统筹调度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组成14个异地交叉检查组,借助第三方团队技术力量,集中开展赣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对赣江入河排污口进行溯源排查整治,消除环境风险安全隐患。
截至目前,吉安市累计整治入河排污口590个,其中规范整治排口564个,清理合并排口3个,依法取缔排口23个,整治完成率达到67.7%。
精准化溯源查找治水症结 据监测数据显示,2月1日至10日期间,吉安峡江鱼坑断面总磷日均浓度持续偏高,最高日均浓度达到0.195毫克/升,与上月同期相比增加32.5%;高锰酸盐指数日均浓度高达到6.1毫克/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
隐患就是命令,溯源刻不容缓。为摸清峡江鱼坑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偏高的原因,2月15日,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组织技术力量对峡江鱼坑断面上游2公里范围河道开展无人船走航监测工作。
“峡江鱼坑断面1公里处,总磷最高浓度0.223毫克/升,最低浓度0.107毫克/升;氨氮最高浓度0.846毫克/升,最低浓度0.142毫克/升;高锰酸盐指数最高浓度9.56毫克/升,最低浓度0.5毫克/升。”搭载着水质多参数分析仪的无人船在河面上缓缓走航,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作人员划着皮划艇跟进,详细记录着监测数据。
“我们采用连续流动消解分光光度法和连续钼酸铵分光光度法,能够快速摸清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精准追溯污染贡献源。”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程师伍明明介绍说。
走航监测数据显示,峡江鱼坑断面1公里处总磷平均浓度为0.153毫克/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氨氮平均浓度为0.425毫克/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5.49毫克/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伍明明分析认为,综合监测数据和现场情况,峡江鱼坑断面上游没有发现明显污染排放源和排污口,走航监测数据出现高低差异现象,主要原因是岸边水位较浅、水体流动性差,水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河道中央水流速快,有利于污染物消解扩散,水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
峡江鱼坑断面走航追溯污染源,只是吉安市精准化溯源水污染浓度的一个生动实例。今年一季度,吉安市完成了对16个国考省考断面上游五公里的溯源排查工作,发现问题36个,立行立改问题23个,其他问题正在有序推进。
实时化预警快速处置水污染 “永新坪坑断面水污染强度4.47,首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请你们尽快查明原因,快速予以处置。”3月24日,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作人员通过“吉安市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发现该断面的监测数据异常,于是利用微信工作群点对点发布了预警信息。
据了解,吉安市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是由吉安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自主研发的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据了解,吉安市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集水质在线监控、在线分析、在线告警、在线溯源、在线调度、扩散分析、目标管控于一体的水污染防治决策支持平台,具有水质监测预警、流域水质研判分析、流域水环境“一张图”综合展示等多种功能,实现对固定站点流域断面大数据科学管控、重污染水质结构细致分析、地表水污染预测预警、区域水污染容量测算。
“吉安市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础支撑来自全市8个国考断面、20个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1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84家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在线监控系统以及江西省地表水APP在线数据系统,构成空天地一体化水质监测网络,打通水环境‘信息孤岛’。”吉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邹夏峰介绍说。
吉安市依托水环境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三级管控体系,成功打造“市级水质通报预警+县级情况反馈+团队现场反馈”的水环境闭环监管模式,推动断面水质管理数据化、监测预警预报智能化、污染溯源排查常态化、风险隐患发现实时化、问题整改销号责任化。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吉安市及时梳理分析全市27个国考省考断面在线监测数据,发布预警43次,其中,二级水质预警提醒调度23次,小时异常高值预警17次,预警函提醒3次,督促断面所在地的责任单位开展溯源排查整治工作,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