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贵州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情况。
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是重大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是我省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五场战役之一,是我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我省203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建成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相较地表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修复等特点,污染防控和修复的难度更大。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覆盖三级水文地质分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22年,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反馈的我省48个国家考核点数据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标准。其中,37个地下水区域监测点位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类别,11个地下水“双源”监测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为推动地下水环境质量改善,省生态环境厅安排省级污染防治资金279.25万元,对国家考核点开展维护和修缮,确保其正常运行。强化对国家考核点位定期监测,动态掌握地下水国家考核点变化趋势,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置。着手建立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的省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不断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动态掌握我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情况。
今年,省生态环境厅还将持续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监管制度体系,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把关,严控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优化调整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不断完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定期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应用于日常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持续对地下水违法排污行为保持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
同时,扭住“双源”(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不放松,探索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为典型岩溶山区区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管理提供优秀案例。
来源: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