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丽水,碧波荡漾的好溪穿城而过,勾勒出秀山丽水的灵动线条。好溪旁,蜿蜒的生态绿廊,从丽青闸脚下一路悠然铺陈延展,串起沿线的村落、桥梁、公园、驿站,犹如一条飘逸的“绿丝带”扮靓着这座美丽的山城。
水清岸美城靓,得益于丽水治水工作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殷殷嘱托,怀赤诚之心,谋务实之策,开拓创新,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实现了水环境质量居全省第1,17个国控断面、18个省控断面水质考核目标要求达标率均为100%,16个出境断面满足功能区要求比例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日前,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排名前30名城市榜单中,丽水更是位列全国第10,系长三角地区唯一入选前10的城市。
污水零直排 ,改善水岸环境
维持优良水质,最根本的难题,在于水污染的源头治理。丽水通过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下足功夫,靶向破解源头治理难题,成效显着。庆元县便是丽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典范地区之一。
庆元是丽水西南部的一座山水之城,其县域内有近千条溪流,婉约流泉与山林交相辉映,水美景也美。近年来,庆元持续建设和改善流域控源截污体系,减轻污染负担,保持水环境质量高位运行。
走进庆元县霞帔路美食一条街,100多家餐饮店在此汇集,随处飘荡着美食的香味,冲击着人们的味蕾。美食固然吸引人,可前些年,由于污水处理措施不够到位,这条街污水横溢,臭气熏天,居民苦不堪言。类似污水横流的街道不止一条,污水治理问题成为当地政府的心头难,进行雨污分流和建设“污水零直排区”迫在眉睫。
“为此,从2021年开始,我们就联合有关部门,对整个县城的雨污混排、地下管网错接、混接的情况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摸,并制定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精细化方案,进行了治污‘大手术’。”庆元县治水办负责人介绍道。
到2022年底,庆元共投入2.15亿元,新建城区地下主管网32.4公里、支管网83.5公里,累计改造立管120700米、地下管网16500米,建成了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实现了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油污分流,做到了“能分则分、难分必截”,有效减少污水排放,改善地表水环境。2022年,庆元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水及以上,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
眼下,除了庆元,丽水还有云和、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和缙云等6个县(市)建成了全域“污水零直排区”,79个镇(街道)、23个工业园区、108个生活小区实现了“污水零直排”。
如今,再走进霞帔路,走入丽水的大街小巷,污水横流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居住环境和溪河水质得到了“双改善”。“现在,城乡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都很欣慰!”丽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笑呵呵地说。
修复水生态,涵养溪流河湖
水生态修复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强化水体的自净功能。2022年,丽水市共投入4亿,进行15项河湖生态缓冲带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生态修复。
松阴溪的治理便是溪流进行水生态修复。
“松阴溪是松阳人民的母亲河,几千年来滋养着两岸居民,但松阴溪也曾冲圮堤坝、损伤良田,水体浑浊,通过治水,现在松阴溪水又变干净了,景也变美了。”家住松阴溪旁的王奶奶,望着溪水感慨今昔。
松阴溪的蜕变,缘于近年来松阳通过清淤疏浚、封育治理、建设护岸工程、生态堰坝、种植水生植物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水质、修复水体生态。
“在对松阴溪进行水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我们按照自然修复理念,使这里释放最大的生态效益。例如我们在抛石基础护脚的间隙填种水生植物绿化,在亲水平台和挡墙之间采用干砌石及绿化护坡,并在护脚以上保留老堤,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痕迹,保留河道原始风貌,构建优美的城市滨水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系统。同时,为群众营造亲水近水的好去处。”松阳县治水干部说。
眼下,如松阴溪般的美丽蜕变在丽水频频上演。一批批像“小溪流域综合整治”“龙泉溪云和段综合治理”“巧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环太鹤湖水利枢纽至高湾生态护岸工程”的涵养水源项目,正催生着碧水清波美丽上演。
发展水经济,推进绿色共富
“治水”不仅让水清岸绿,而且有力助推丽水“水乡游”等产业的发展,治出了一幅水美共富的壮丽画卷。
说到丽水“水乡游”,怎能不提古堰画乡。春暖花开,行于古堰画乡古朴的街头,仿若置身于一张山水画之间,有种人在画中走,画在景中游的感觉。
可曾想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光粪坑就有100多个,全村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古堰画乡的重生除了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的战略,与当地治水工作密不可分。
“水是古堰画乡的根。”堰头村党支部书记张伟武回忆。古堰画乡位于瓯江之畔,地处八百里瓯江瑰丽的河段,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让古堰画乡人看到“水”的价值,也明白治水对于古堰画乡而言,是摘掉“脏乱差”帽子的有力之举。
“不想落后就不能破坏‘水的价值’”幡然醒悟的古堰画乡人,先后关停了周边150多家木材加工厂,拆猪栏,改旱厕,治理生活污水,严禁直排瓯江,全面向“脏、乱、差”宣战,并建立起画乡志愿者队伍,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河溪沿岸开展地毯式环境整治。
随着治水工作的深入开展,村容村貌大大提升,古堰画乡利用好的环境和古民居这些古朴的特色,推进村庄美化改造工程,将小山村治成了瓯江滨水带美丽乡村风景线,农家乐、民宿、艺术家工作室鳞次栉比,音乐节、小镇艺术节等活动接踵而至,带动古堰画乡的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古堰画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2005年的3000多元增至4.2万元,整整增长了14倍。近300家艺术院校在这里建立了写生创作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超15万人次吸引了17名院士、126家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年油画产值达1.2亿元,实现了“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眼下,古堰画乡的水美共富经验已在丽水遍地开花结果,一条发展水经济激活绿色共富“活水”之路正在丽水大地蔚然铺就。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