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一艘艘乌篷船荡漾成都东门码头,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公园至合江亭的锦江两岸,五彩的灯光秀更是“吸睛”不少。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曾经也同很多河流一样,经历了被污染的时光,被戏称“腐烂河”。如今,市民能泛舟锦江,享受水清岸绿的水环境,与成都锦江水治理密不可分。

作为锦江的其中一段,近年来,成华区以全面打好锦、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契机,逐一消灭排污点,大力推行河长制、开展科技治污等措施,让区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9月,更是取得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1位的佳绩,东风渠十陵断面、河杆塔厂断面越级达到Ⅱ类。
逐一消灭排污点
实现片区内全面“截污”
“近10年来,锦江在支撑成都人口增长近20%、经济总量超过原来3倍的同时,整体水质显着改善。”成都市成华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新说,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锦江变成“总排污沟”,成华区也不例外。“河道两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排污口。”
上世纪50年代末,锦江仍是舟来楫往。“那时候的河水清得很,我们吃水都在里面挑,河边的茶馆还特意打出‘河水香茶’的招牌吸引客人。”从小生活在锦江边上的黄大爷回忆说。现在,锦江边的茶馆、酒吧更甚从前。
据了解,成华区现有河渠共30条,总长约131公里,有人工湖泊2个,面积45万平方米。如何实现片区内全面“治污”?这,是成华区近年来重要工作之一。
为精准确定污水来源,成华区常态化开展河渠下河口巡查,及时排查新增及反弹排污下河口,建立下河口动态台账簿,同时根据专业公司下河口污水溯源排查结果,及时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
截至目前,累计溯源排查下河口1592个(含反弹复排下河口),查明下河口污染源86处,向区级牵头(责任)部门及属地街道(管委会)下达整改通知33份、现场促改150余次,治理整改下河口污染源53处。
为持续做好对河道水质的“把脉问诊”工作,成华区生态环境局在监测主要河道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小流域水质监测。每月监测断面41个,实现辖区水质监测全覆盖、无死角。依托监测数据进行水环境质量分析,对未达标及水质恶化的河道查找问题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做到“旬提醒、月通报、季排名、年考核”,辖区中小河道水质达标率持续提升。
同时,积极实施锦江、沱江“一河一策”保护方案,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和“清四乱”专项行动,河湖水面及陆域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今年以来,共清运河道淤泥3.8万立方米,打捞漂浮物约230吨,清理两岸垃圾杂物约166吨,维护了河渠岸线整洁。完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长度2.4公里府河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长度14公里沙河的河湖划界工作。
据成都市成华区生态环境局张海霞透露,成华区投入1.7亿对长椿沟、大头河、石湃渠等5条约5.8公里开展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等河渠综合治理,同时积极推进十陵河、秀水河、黉门堰、凤凰河4条14.6公里开展“天府蓝网”建设,改善滨河滨湖景观,有效提升河湖水环境品质。
组织好、用好村级河长
提高河长“找问题”能力
治水的同时,成华区也在探索如何“管水”。
“不仅仅是锦江,东风渠、石湃渠等水质也在不断变好。现在臭味没了,白鹭来了。但凡有太阳,巡河的时候就会看见河边公园‘长满’了人。”成华区有166名河长,孔涛是其中一位。自2017年当上河长以来,孔涛见证了锦江水治理带来的变化。
“我们每天都要查看方家河等辖区河道水质以及排水口是否有排污。”为了从源头上治污,孔涛还经常深入小区和商圈查看是否有偷排、管网混接等现象。
据了解,2022年,成华区共召开总河长会议2次,区级河长联席会议、区级流域河长会及现场办公会10余次。河长巡河10128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511件,问题解决率98.83%,巡河率、问题整改率逐步提升。
为明显提升区域综合水环境质量,成华区用好差异化考评办法,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有效结合,有效激发镇级河长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镇级、村级河长“找问题”“想办法”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积极探索村级河长组织建设。”成华区农业和水务局鄢朝君说,成华区正在不断缩小河长制管理单元格,将治水、护水工作单元化、小微化。目前,成华区已筛选23个社区作为村级河长组织建设试点单位。“未来,我们要把村级河长组织好,用好。不光管好主要河道断面‘主动脉’,也要时刻注意小流域、沟渠等‘毛细血管’的健康。”
科技赋能
开展水务智慧监管
在成华区智慧水务信息管理大屏上,各类可视化图表正直观展示出区内涉水监测数据和业务数据总体情况。
在成都市智慧蓉城“王”字形架构及智慧蓉城·智慧成华“6+9+N”架构下,成华区结合成都市智慧水务建设要求及区情,制定了智慧水务建设方案。目前,成华区智慧水务平台共建有23个视频点位、4个水文水质监测站、3块宣传大屏,初步形成组网能力。
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防汛减灾、河湖管理、河长制管理、排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舆情监测等应用,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在区级城运平台统一调度下,提升事件联合处置能力,有效支撑区城运平台“联”“战”功能。
同时,成华区成功推动入河排口规范化建设以及地表水水质自动综合监管系统建设纳入中央和省级水污染染防治储备库项目,项目计划把全区50个入河排口视频监控以及41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统一至成华区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预计明年年底投入运营。
“过去,进行水环境质量的监管主要靠人工定期监测,对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人工巡河,耗时又耗力,而且有很多盲区。以后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化监管平台可以随时对下河口排污情况、河面漂浮物和垃圾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立即调度网格员现场排查、整治,形成整改闭环。”张海霞说,科技为水环境管理赋能,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做到了精准施策,可以明显治理效果。
据介绍,平台建成之后,河渠污染事件发现及处理效率可以达到原来的3倍以上,切实提升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智慧化管理水平。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