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紧密衔接全省流域生态补偿实施方案要求,创新监管手段,压实属地权责,调动各方参与,深化流域治理,全力改善流域水质。
坚持权责对等,部门履职规范奖补。市生态环境局每月对生态考核断面监测一次,同步核算各生态补偿断面的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额,市财政局保障生态补偿资金及时清算支付;市生态环境部门定期编制各地各流域水质排名,在主流媒体公开信息;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每月联合发布生态补偿收益结果通报,引导公众监督。共计拨付47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其中,获得省级生态补偿2650万元,市财政资金补贴及收缴县区补偿2050万元。该项生态补偿资金对于小黄河、澥河、新河、石梁河、老濉河、龙河水污染综合整治、水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能力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流域协同一体,实现跨区多元合作。积极推进“环境共治、产业共谋”的流域协同合作方略,跨界地市以水为纽带,加强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多方面合作,多重领域形成了共商共管的良好格局。去年以来,围绕流域地表水生态补偿落实功效为主线,开展跨省联席会商4次,省内专题会商3次。通过强化上下游的沟通协作和联合治理,综合提升补偿机制整体活力,助力改善跨界河流水环境质量。
坚持联享联测,完善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联治联测体系建设。市县累计投入3000余万,建成运行23个市级水质监测自动站和4个县级水质自动站,构建了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常态化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积极探索创新水环境远程管控,提高现代化监管水平。在全市13个国家考核断面及3处重要闸口开展远程视频监管服务,实现了对国考河流断面和重要闸口的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面摸清全市入河排污口底数,建立入河排污口动态化管理清单,健全“一口一档”入河排污口台账,实施入河排污口整改“一口一策”,建立常态化巡查监管制度及常态化监测机制。
加强线面治理,推动工业与农业生产生态化。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防止出现返黑返臭现象;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截至目前,宿州市城区、灵璧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95%以上;加强工业区污水处理能力,涉水工业集聚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防范农田退水污染及外排。推进流域生态健康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推进优质生态产品培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推广,努力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