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的逐步扩张开发建设,自然地面不断被硬化,原始地貌被改变,对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带来了巨大挑战。
作为长江流域丰水型特大城市,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弹性”和“韧性”,是武汉市海绵城市系统治理与源头治理的主要目标。
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武汉经开区紧扣“生态宜居”,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和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新建的建筑小区中,从“硬化”到“绿化”,提升建筑居住品质,积极创建海绵型宜居小区。
2021年底,经开区“地铁盛观尚城一期”正式交房。该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严格按照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定的相关强制性指标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将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完美结合。
据悉,该项目占地8.63万平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8.18%(≥70%),峰值径流系数0.49(≤0.6),透水铺装占比达到了55.70%(≥40%),面源污染消减率61.10%(≥50%),各项海绵完成指标均远高于该片区的强制性标准要求。项目通过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利用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打造成生态和景观功能相协调统一的宜居生活空间。
盛观尚城海绵城市设计的一大特点是严格控制场地竖向标高,小区的道路、铺装等硬化区域均比周边的绿地高5公分以上,通过微地形整理,统筹兼顾绿化景观效果的前提下,确保雨水可以自然流入周围绿地消纳。另外整个小区道路49%的面积全部设计成高强砂基透水路面,具有透水、透气、耐压、耐磨、防滑等特性,面层细腻,防堵塞性能好,配合基层全透水混凝土,具有极佳的透水下渗效果。
今年7月上旬,经开区遭遇持续性大暴雨,骤雨之下,盛观尚城小区路面却没有一处积水。为进一步检验路面透水性能,工作人员现场用自来水管持续浇洒砂基路面。尽管刚经历一场暴雨,自来水仍然以极快的速度下渗至路面以下基层。雨水通过自然下渗的形式降低了峰值径流,多余雨水自然散排至周边绿地,真正做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对于一个雨量丰沛的城市,这极大地提升了小区居住品质。
根据设计团队武汉长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介绍,在对小区的景观布局上,通过设计大面积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并将其分布于小区道路周边,形成有效的海绵组织体系。小区绿地平均下沉10-20公分,可有效汇集消纳地面雨水。
暴雨时节,小区范围内海绵设施最多可蓄积1201.55m3雨水,雨水先经过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的消纳,使其得到充分的滞留和净化,多余雨水则通过内部的溢流式雨水口溢流排入市政管网,在减少了面源污染的同时,削弱了雨水径流峰值,缓解了区域内涝和市政管网的排涝压力,真正实现了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现在下雨天出门取个快递都不用换雨鞋,回来鞋底干干净净的。”刚搬进新居的李先生表示,以前住的小区因为年限比较久,下雨天水泥路面到处都是积水,出门得绕着积水走,鞋子湿了一大半。搬到盛观尚城后,下雨天路上没有积水,出行方便了很多。
物业刘先生经历过多场武汉暴雨“洗城”,对如今的武汉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了深刻的感受。“武汉是一个多雨城市,以前的小区雨季经常出现内涝现象,小区路面比较低,积水严重。现在的小区路面有了透水铺装,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门,一点不耽误事。”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强调的是充分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技术方式对雨水径流总量、峰值径流、面源污染消减协同控制,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目前,武汉经开区新建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控得到了全面落实,在规划设计、图纸审查、施工监督、验收评价、竣工备案各环节形成了严格的全流程闭环管控。“地铁盛观尚城”小区已成为经开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秀示范项目之一,在建设宜居的海绵型小区方面,为经开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引领。
来源:武汉城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