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以空间换时间”的“南阳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全市重点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能力,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进“南阳实践”实施,圆满完成滁河干渠流域“一河一策一图”方案编制及演练,进一步提升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能力。
调查统计“全”。协调交通、自规、水利、林业等单位,全面收集流域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目标、水文水系、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环境应急物资等基础资料,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一步开展识别。无人船搭载雷达模块扫描河道两侧暗管,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遥感相机,精准识别排污口针对风险等级较大河段提出应对措施,适当增加应急池、拦截坝等应急处置设施,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现场踏勘“实”。对现场空间与设施的分布情况多次实地踏勘并对比验证。以滁河干渠及其一二级支流河岸两侧3公里范围为排查目标,识别流域内需调查的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核实并采集现场照片和相关数据,通过GIS等地图软件工具,形成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一张图,真实还原现场情景。由于滁河干渠河流跨度大,河道长,为了更加准确、详尽的统计和展现成果,将干渠分为淠河干渠段、滁河干渠肥西长丰市区段、滁河干渠肥东段共三段,通过“卡片式”成果展现,方便成果应用。
应用措施“新”。为更好发挥滁河干渠“南阳实践”成果实战性,实现滁河干渠空间与设施动态管理,将方案中环境应急空间及设施、重点风险源、环境敏感目标、应急物资清单等基础信息录入到市局应急指挥平台(生态环境驾驶舱),建立滁河干渠电子化信息库并定期更新,实现突发水污染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远程指挥。方案编制中创新采用“一张图”展示全部基础信息和应急空间与设施的分布,达到良好效果。
联络协调“畅”。联合水利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研判环境安全形势,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河湖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密切配合,明确工作职责,将水源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两部门年度考核。在滁河干渠跨界水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每月对跨界断面开展联合监测。建立滁河干渠流域应急物资共享机制,满足环境物资装备“最快时间、最短距离”的运抵要求。
来源:合肥市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