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焕发生机,一片片湿地绿意盎然风光旖旎,一个个湖泊水清岸绿鸟飞鱼跃……这是山东省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最好见证。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宋继宝表示:“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治保用’结合打赢碧水保卫战。去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13.1个百分点,在历史性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又历史性地消除了V类水体。今年以来,全省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改善的良好势头。我们要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深化完善‘治保用’治理体系,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努力向人民群众交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答卷。”
在全省166条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通过“长制久清”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山东省又自我加压,将104条县级建成区黑臭水体纳入治理范围,已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围绕“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行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行动”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等5部门发力,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推进实施2022年度30个县(市、区)整县制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雨季汛期时规范管理入江入海水体,是保障水质稳定达标的关键环节。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渤海黄海之滨,是黄河入海、污染入海的“最终关卡”。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郭琦说:“汛期水质保障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全年水质稳定的突出难点,具有涉及面广、职责交叉、整治困难的特点。我们连续两年开展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全省累计排查河湖3651条(段),整治问题11912个,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河湖水质的突出环境隐患,确保雨水净、河湖清。”
围绕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山东省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了保护区界碑、界桩、宣传牌、道路警示牌,完成道路桥梁穿越水源保护区环保设施改造,并逐步开展乡镇级和“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省1.37万个农村水源地全部划定了保护区或保护范围。
芦苇茂盛、水质清澈的东平湖,几只青头潜鸭正在湖里嬉戏。青头潜鸭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2019年冬,200多只青头潜鸭在东平湖过冬。今年年初,山东省在东平湖记录到有1500多只青头潜鸭的种群。
2022年3月,小清河济南段发现了大量中华鳑鲏种群,这是小清河有历史统计数据以来,时隔60多年再次发现这一种群,意味着小清河正在形成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今年4月,在桓台县马踏湖发现中国特有珍稀鸟类——“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定居。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