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在最近举行的全国2022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竞争性评审中,中山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也是此次评审中广东省唯一入选城市。三年示范期内,中山将获得9亿元中央资金补助。(6月14日《中山日报》)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脱颖而出,中山成为25个“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这不仅说明我市具备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基础性条件,也说明作为南方城市的中山具有建设海绵城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意味着在3年示范期内,中山将获得9亿元中央资金补助,再加上市财政的专项资金配套,我市建设海绵城市拟投入的资金将高达47亿元。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我市“多出的水不成灾、污染的水得净化、净化的水变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有望变成现实。
中山属于南方城市,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雨丰沛。丰沛的降雨,使中山空气质量优、植被指数高、生态环境好,但是多发的强对流天气也使城市容易内涝,城市防涝排水设施需要经受一次又一次极限考验。而海绵城市建成以后,我市南部街镇的内涝现象将会得到明显改善,中山城市品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宜业宜居的特征更为突出。
从本质上讲,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就是将工程治水改变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水流迁移更“自然”,使城市生态更有利于市民的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蓄水、滞水和排水能力,是海绵城市最显着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即便是采用低影响施工的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地下空间的占用也不可避免。而地下空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利用好地下空间应该成为建设海绵城市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要想用好地下空间,一方面,要严格进行科学规划、规范施工,谨慎控制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原有土体水文条件的破坏,防止危及地上建筑物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的情况出现,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管网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同步推进,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节约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
对中山来讲,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是城市建设一次难得的机遇。因此,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坚持科学规划、强化统筹协调,结合中山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推进污涝同治,将有限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好,为兄弟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鲜活的中山样本。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