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珠海防洪系统升级“打补丁”
珠海防洪系统升级“打补丁”
发布日期:2022/5/20 13:18:30


        图为斗门区白藤大闸。

        与多数依河而建的沿海城市一样,每年随暴雨而至的洪涝,历来是珠海斗门最主要的天灾。

        今年5月,一场提前预警的暴雨袭击珠三角,其中白蕉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录得累计雨量518.7毫米,创下历史同期的新高。

        斗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庄临水而建、产业依水而兴。受水流自然冲刷影响,地势低洼,每当暴雨倾盆或受大潮威胁,就会引发洪涝灾害。因此,“水浸”现象一度成为城市治理的“顽疾”。

        然而,在这场持续性强降雨中,一直以来市民热议的“水浸街”话题却明显降温。在直面“天鸽”“山竹”台风侵袭之后,这座城市的防洪系统迎来了哪些升级,城市“水浸”现象是否扭转?

        水浸点基本实现1小时内排干

        “快快快!小濠冲路段立即强排……”5月12日9时40分,珠海市气象局将全市暴雨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随着雨量飙升,斗门小濠冲东升河涌水位不断上涨,险情万分危急。

        “必须立马打开水闸”,抢险人员冒着危险,绑着绳索,打开水闸快速化解险情。

        就在东升河水闸打开之时,X582县道小濠冲牌坊段也传来消息,经过一昼夜暴雨,积水水位随之涨高。

        排水神器闻讯出动。斗门区三防指挥部迅速调集16台排涝泵车,下沉到各镇街水浸易涝点抢险排涝,其中就包括3台被称为排水神器的“龙吸水”移动抽排水泵车。

        只听“开始抽水”的一声令下,一架装备履带的可移动控制柜迅速下移到积水深处,将“龙吸水”的长鼻子扎进积水水沟,在电机的嗡嗡声中,水流通过大口径排水带以喷薄之势排出,宛如巨龙吐水,场面甚是壮观。

        “经过1个半小时的变换作业,积水路面水位下降约40厘米,达到安全水位,险情基本排查。”斗门区三防应急分队陈锡强说,“龙吸水”排水车是斗门防汛防台应急抢险新上岗的一员“猛将”,排量从原来每小时300立方米全面升级为每小时1500立方米,效率提升5倍。

        熟悉斗门水情的人知道,“水浸街”现象一直是斗门城市发展的历史欠账之一。一旦降水与潮汐吻合,井岸城区与黄杨河相连的排放口甚至会出现倒灌现象,先是低洼地积水,随后就是城区被淹。

        然而,在这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中,往往被市民诟病和热议的“水浸街”话题的热度却明显降温,其原因何在?

        “实际上,水浸现象依然存在,但基本上能快速消退。”斗门区水务局副局长王宏龙说。

        “受这一轮强降雨影响,我们接到了27处水浸报告,因山洪水下泄快而集中等原因,导致部分低洼路段排水不及时形成水浸,基本通过采取打开雨水篦、清理树叶垃圾,以及在全区布置16台排水泵车进行强排,水浸报告点基本在1小时内排干。”王宏龙表示。

        构建城市内涝排洪防御圈

        积水路段得以快速排干的背后,是斗门在过去数年构建起了一道城市内涝排洪防御圈。

        在斗门此前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地面硬化导致雨水初渗减少,砖混结构的下水道排涝能力欠缺,几乎所有雨水都汇入河道形成径流,行洪排水的压力加大。这直接导致“小雨量、高水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下水道成为了斗门水浸黑点整治的重点。近年来,斗门按先急后缓的原则,施行分期实施整治,通过新建雨水泵站、雨水管网和雨污分流等工程,将地面积水有规律地排向雨水井,改善水浸黑点排水不畅的问题,有效抵抗台风降雨带来的防洪排涝压力。

        在白蕉镇桥东附近的永福一路,曾经是斗门“顽固”的水浸黑点。以往每逢雨季大风大雨,此处积水有时深逾1米,摩托车经过此地熄火、汽车路过此地“趴窝”,附近居民和商户深受水浸之苦。

        “永福一路水浸点经过整治后,近期强暴雨该处均未发生水浸现象。”王宏龙表示。

        “根据近三年暴雨情况,斗门被列为珠海市水浸点隐患整治台账共48处,其中2019年、2020年共33处已全部完成整治。”王宏龙说,通过实行易涝点“一点一策”整治方案,截至目前斗门台账内水浸黑点仅有8个未完成。

        如果说排涝设施是提供行洪动力的心脏,那么,遍布大地的各类河道无疑就是密布的血管网络。

        防洪排涝要通畅,血管网络必须通畅。近年来,斗门先后铺开莲洲联围易涝区整治、乾赤联围易涝区整治等一批排涝整治骨干工程,进一步贯通河涌水系,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

        东邻螺洲河、西沿虎跳门水道的莲洲联围易涝区,在这次整治工程中,对围内23条内河涌进行全面清淤,总长度约43公里,同时新建、重建涵洞3座,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1天排干。

        “此前,莲洲、白蕉等区域地势低洼,围内河涌淤塞严重,区域内强排设施不足,遇台风暴雨或上游洪水下泄、外江潮水顶托,排水闸无法自排,随着易涝区整治工程的完成和白藤泵站、白藤大闸等投入使用,一道城市内涝排洪防御圈随之建立。”王宏龙表示。

        城乡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

        站在珠海市唯一一座大型水闸——白藤大闸上极目远眺,泥湾门水道上帆影点点,海天同色。

        在原址重建后,白藤大闸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新闸的过闸流量将从过去的1146立方米/秒提升到1414.5立方米/秒。

        “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围内外潮差,加大水闸调度频次,降低内河水量,七大联围、212公里外江堤防、118座外江水闸、36宗水库山塘均处于安全状态。”斗门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滴水里见民生。今年,斗门提出,将着力推进民生政府建设,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抓好“两振兴”“两发展”。其中,“两发展”即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斗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庄临水而建、产业依水而兴。在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珠海斗门提出,将加快补齐海堤、排水、治污等基础设施短板,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城市和乡村防洪排涝、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支撑城乡可持续发展。

        “在广大农村地区,约三分之一的泵站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斗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将从今年起启动农村围内水利设施建设计划,新建、提升修复围内农田生产性泵站约413座,预计2023年年底全部完工。

        与此同时,为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去年至今,斗门投入超6000万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一期建设”,对污水整治相对薄弱的48个自然村进一步整治提升,以及对8个涉及环保督察整改站点进行管网提升。

        在此基础上,斗门今年还将投入8500万元启动全区村内道路升级改造及雨污分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完善农村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监管、统一付费”的管理体系。

        来源:南方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北京市首个新机制下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落
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 京杭大运河水清岸绿
广州:“城市绿心”律动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系统治理+精准改造 咸宁市区全面开展小微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城镇污水处理厂
银川:城市“会呼吸”背后的治理智慧
商洛发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方案
荆门城南防洪调蓄池及配套雨水管网项目投入
西宁市持续推进地下管网更新改造项目
广西:“一张图”筑牢城市排水防涝安全防线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3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4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5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6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9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