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
甘肃80%以上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区,区域降水少、蒸发大、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77毫米,水资源总量289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量居全国第29位,人均107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亩均占有量为404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4。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0年以来,我省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稳步增长,增加到2010年的1288万亩,平均年增速为3%左右,但全省还有35%左右的有效灌溉面积没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因此,我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目前,甘肃省节水灌溉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所占比重较低。截至2010年底,全省管灌、喷灌、微灌累计仅有289.5万亩,仅占总节水灌溉面积的2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现有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制约高效节水技术规模化发展。现有农业种植结构繁杂,灌水方式、时间、数量要求不一,且粮食作物所占面积偏大,水分生产率低,以户为单元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制约高效节水灌溉的规模化发展。三是高效节水技术本身适应性不强,且经济效益不突出,农户缺乏投入动力。四是技术力量薄弱,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全省缺乏专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机构和固定的技术队伍,灌溉试验站数量少,且大多处于瘫痪状态,对作物灌溉缺乏指导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以较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行节水灌溉。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对节水灌溉加大投入,同时,制订和落实贴息贷款、低息贷款、延长还贷时间等鼓励发节水灌溉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农业节水灌溉实行倾斜。各部门还要综合节水灌溉资金,形成合力,整体推行节水灌溉。
二、注重节水技术与农业增产技术相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渠道和主体不同,往往只重视单项节水灌溉技术,而忽视与节水灌溉相对应的农业增产技术。农业增产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不配套,可能节约了一定的水量,但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只有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水肥耦合、蓄水保墒、适雨种植、抗旱栽培、秸秆或地膜覆盖、耐旱品种选育等技术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水增产效益。
三、加快农业灌溉用水水价制度改革。据统计,目前全省自流灌区平均0.085元/立方米,不足成本水价的60%,提水灌区平均水价0.235元/立方米,占成本水价的55%,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农户采纳节水技术。按照每亩地节水200立方米计算,节水直接收益最高只有48元,而每亩节水技术改造的成本动均在400元以上,节水的效益不足以刺激农户投入资金发展节水灌溉。适当提高灌溉水价,使农业灌溉水价能够充分反映较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会提高节水农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四、研究制定适合省情的节水技术标准。节水技术标准直接决定节水灌溉工程质量。只有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灌溉技术标准才能避免出现为了增加节水灌溉面积,而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投资,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节水效果不明显工程出现。
五、积极推行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通过成立农户用水协会,积极将农民纳入协会,参与水利工程维护,能够有效减少搭车收费、增加管理单位水费收入,降低政府对灌溉工程运行维护费用的投入,使得灌溉系统能得到定期维修。同时,农户用水协会负责灌区末级运行和维护责任,提高用水户灌溉用水的实际成本,对农户自觉采纳节水技术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