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条珠江穿城而过,上百条河涌汇入其中。水是广州城市的灵魂,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达147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河湖长制、水污染溯源、雨污分流改造、排水单元达标创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滨水碧道建设等工作,探索出一条特大型城市治水新路径。2020年,广州市147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并达到“长制久清”标准,为国内城市河流水生态恢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案例。
◆典型范例:
近年来,广州市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一百多条河涌实现由浊转清。其中,车陂涌、猎德涌、北降涌、驷马涌被称为“四涌清流”,成为广州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典型范例。
昔日“墨水河”重返“河畅水清”
车陂涌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东部,支涌和暗渠多达23条,主涌长18.3公里,支涌长50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2017年2月,在广州市黑臭河涌污染量化排名中,车陂涌污染程度高居首位,被列入广州市首批重点整治黑臭河涌。
在车陂涌水环境治理中,广州市坚持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首次采用“地方政府+央企+EPC大兵团作战”,打出流域“五洗”行动、靶向清源、补齐短板、生态修复等多套“组合拳”,7个月兑现水质变清的承诺。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治理成效荣登国家生态环境部首批“十大光荣榜”,成功入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集》。
改变老思路,探索新方案
在广州CBD商务区边上,猎德涌里鱼游浅底,白鹭成群,市民漫步碧道,勾勒出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猎德涌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的东、西湖,干流全长6.35公里,流域人口约76万,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是穿越广州CBD商务区域的唯一排涝河涌。几年前的猎德涌,由于河道落差较大,污水管网不完善,生活污水、合流污水溢流入涌,导致河涌水质黑臭,水体透明度及水动力条件差,水生态环境不理想。受污染的河涌不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且严重影响市民日常生活。
广州市改变思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按照源头减污、源头截污和源头雨污分流的“3个源头”治理措施,以“4洗”行动为抓手,实现全面截污。在此基础上,猎德涌采取了“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的方式进行水生态恢复,践行低碳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理念,水生态环境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了大幅改善,治理后的河流焕发新活力、呈现崭新面貌,重现晴日“白鹭成行”、夜晚“流萤飞舞”的美丽景象。
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化解“旧账”
北降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部南石头街道,邻近珠江后航道,全长1513米。近年来,北降涌通过生态治理技术手段初步实现不黑不臭,但流域内现状排水系统尚不完善,区域内仍有部分排水单元采取大截污的模式。每到雨季,污染沉积物和污水排入北降涌,严重影响北降涌和珠江后航道水质。
面对北降涌流域排水系统不完善、雨天涌水黑臭、城市积水隐患等“陈年旧账”,广州市实施了北降涌流域排水单元达标创建试点工程。对北降涌的排污口溯源改造,从源头控制上推进清污分流工作,实现“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历经300多个日夜的攻坚克难,有效截流0.337万吨/天的污水进入明涌、暗渠,恢复北降涌暗渠排雨水功能,雨水污水各行其道,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河道生态驳岸、水质状况得到了有效恢复,水质显着提升,实现由不黑不臭到V类水的转变,呈现了“闸常开、水常清、岸常绿”的盛景。
精准治污,应对复杂情况
作为广州市的老河涌,驷马涌曾有过一番“水清鱼跃”的优美景象。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驷马涌沿岸居住人口陡增,生活垃圾与污水肆意排放,导致河涌逐步沦为“黑臭河”。为改变其黑臭面貌,在驷马涌主涌彩虹桥处设置了主涌截污闸,拦截合流污水并输送到大坦沙污水厂进行处理。但由于流域范围属老旧城区,排水管网以合流制为主,雨天容易内涝,经常要开闸排涝,每次开闸造成积存在渠箱内污水直排驷马涌下游明涌和珠江西航道,严重影响流域水体水质。
为此,广州市实施了驷马涌流域清污分流工程。当前,该工程处于施工阶段,工程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地下管线复杂,施工难度系数大,但工程推进顺利。在工程前期,该市坚持定量分析、科学研判、精准治污,科学部署施工方案,合理调配资源,解决施工困难,最大限度保证施工区域的“绿色”本色。
◆经验关键词:
“四涌清流”是广州市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整治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该市坚持先试先行,探索出的一系列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
河湖长制、河湖警长制
广州市委书记、市长作为市总河长颁发10道市总河长令,建立“河长责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五大机制,形成“总河长—流域河长—市级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自然村河段长—网格员”多级治水体系,确保河长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同时,创新实施河湖警长制,推动公安机关加入河湖长制体系,坚决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组织全市8811名民间河长巡河护河,印发实施违法排水行为有奖举报办法,鼓励群众举报违法排水。
定量分析、科学研判、精准治污
在治理过程中,为搞透河涌污染源情况,提高治水措施的针对性,广州市将车陂涌流域按分水岭划分排水分区,按用地情况划分排水单元,结合用水、人口分布和水质监测情况,对污染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研判,完善水质模型、实现精准治污。
在猎德涌治理中,广州市按照网格化和排水单元的“2套网格”划分作战单元。流域内延伸设置了200多个网格、网格员,按用地性质划分为700多个排水单元,落实落细综合治理工作。
排水单元达标攻坚
2019年9月,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第4道总河长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工作,利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建成区约2.6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工作,即排水单元红线内管网完成雨污分流整改,日常管养落实到位,所有排水用户均依法办理相关排水手续;排水单元红线外公共排水管网基本完善,片区雨污各行其道,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形成“排水用户全接管、纳污管网全覆盖、排放污水全进厂”的污水治理体系。
“四洗”清源专项行动
在黑臭水体治理中,广州市全面开展“洗楼、洗管、洗井、洗河”清源专项行动,有效梳理流域内污染源,并为城中村雨污分流提供基础性数据依据。在洗楼行动中,以街道为单位,探索“两找、三分、四看”的经验,全面推开需实施城中村截污纳管的洗楼工作,摸清城中村建(构)筑物排水情况和污染源底。在洗河行动中,制定河涌保洁标准和工作机制,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定标准的“四定”保洁模式,确保每个区域有人管、有人干、有人巡;开展周末“洗河”大会战,组织职工、群众、志愿者参与,提高周边群众环保意识。
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2020年11月,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发第9号总河长令,实施合流渠箱“开闸”行动,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443条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此外,广州市还通过推进厂网建设,基本消除建成区污水处理设施空白区;通过组建排水公司,建成全面覆盖的排水管理体系,推进挤外水工作,实现“降水位、晒底泥、查排口,修管网,开闸门”,排水管网效能大幅提升。
“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模式
在猎德涌黑臭水体治理中,广州市改变思路,践行低碳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理念,探索实践“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的方式进行水生态恢复。通过降水位,使河涌维持低水位运行,暴露排口,有效杜绝了溢流问题的发生。水位降低,水体透明度提高,在水动力与光照作用下,河内污染物氧化降解,最后变成植物可吸收的营养物质,促进水生植物生长,逐步构建完整的生态链和丰富的生物群落。
少清淤,让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清淤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在猎德涌水生态修复过程中,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路,将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节约了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通过让淤泥见阳光,形成河底湿地,增加河涌流速,提高透明度,做到“流速提高水深浅,透光增氧水草现”。
不调水,再生水资源利用补充生态基流。猎德涌以前利用珠江边上的东圃泵站调取珠江水进行长距离补水,引调的珠江水透明度不理想。2020年,猎德涌停止了原来的调补水方式,改用大观净水厂的优质再生水对河道进行生态基流补给,实现了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
碧道建设
印发实施《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截至2021年8月底,广州市累计建设碧道694公里。以“碧道+”模式,实施水质改善、河道修复、生态保育、水岸复兴、城市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结合碧道建设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大力推动珠江碧道水上运动产业带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