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城中,城在绿中,家在景中,绿水相间,人水和谐,是四平市的美好愿景。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抓重点、控源头、抓治理、促提升,扎实推进河湖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取得显着成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一点点变为现实。
铁西区:“天眼+地网+河长制”河湖生态管理新模式
四平铁西区委、区政府以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投入约1300万元打造了河湖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监测6条河流,一共84.87公里,实现铁西全域覆盖,是吉林省实现智能河流监测全覆盖的第一家。
据了解,四平市铁西区河湖大数据综治指挥中心心建于2020年5月,以境内河道网格化、属地化管理的思想,结合河道管理和四平河长制实际特点,依托大数据等技术,融合管理、治理、考核、分析四大机制,实现责任落实到人,全民治水的格局。
目前,平台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功能正常,运行稳定。该平台共有6大功能。一是倾倒垃圾预警,监测平台弹窗报警,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喊话及时制止。二是排污监测,针对企业在上游排放水量、颜色做了解,一旦发生异常,可把信息推送给巡河员,进行现场查验。三是水质监测,通过河道水域内安置监测传感探头,实现酸碱度、温度、电解率、溶解氧和浑浊度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整个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全面掌握。四是水位监测,通过800万像素超高清相机,对水位情况进行监测,视频识别可以精确到0.1毫米,对防汛工作提前预警。五是手机APP功能,各级河长、保洁人员功过手机对所辖河段实时监控,手机端可以收到报警提醒,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六是无人机单兵系统,捕捉数据汇总到大数据平台,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实现巡河、治河、护河的工作闭环机制。
铁西区副区长孙立柏表示,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以来,铁西区创新打造河道管理体系,创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党群共治的治水网络,同时积极探索河长制运行模式,在全省首创铁西区河湖综治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天候数字治水管理。通过大数据平台六大功能,该区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工保洁、数字监测和治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闭环模式,对铁西区日益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一步,他们将在村屯安装200个智能点位,对村屯的河流沟畅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让大数据中心发挥更大的作用。
伊通县:一滴“尾水”的10天“奇幻漂流”
在四平市伊通县伊溪湿地公园,有11个大小不一的泡塘,泡塘通过管网依次相连,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伊通河畔一侧,这意味着每滴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尾水”在泡塘停留时间约为10天,最终排入伊通河。
“这里面的学问很大。”提到这11个泡塘,负责日常运转的相关负责人说。“大学问”体现在对尾水环节处置和精选植物上。水体主要是靠泡塘中的黄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进行生态净化,而每一个泡塘呈递进式的越来越深。
如何判定尾水中的水质?相关负责人指着第一个泡塘里的鱼说,“秘诀就在这里”。他说,“尾水”首先来到第一个泡塘,我们在最后一个泡塘投入大量育苗,鱼类对水质要求很高。现在,鱼已经逆流而上来到了这里,说明水质很好。
据了解,2020年为提升伊通河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伊通县委、县政府谋划实施了伊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一处集生态绿化、游憩休闲、文化娱乐、商业旅游、公共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伊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伊溪湿地公园,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呈现给伊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