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大力推进污涝同治工作,通过贯彻海绵城市建设、排水设施“补短板”、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等有效措施,不断强化城市排水防涝管理,力争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保证特大暴雨期间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的治理目标。
强调贯彻落实排水防涝主体责任
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为落实排水防涝主体责任。2021年,经全面排查,梳理存在内涝风险的93个易涝积水点,现公布易涝积水点行政责任人名单(详见附表)。
夯实排水防涝根基推进工程措施
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亲力部署,市委书记张硕辅同志多次强调,要认真做好防风防汛和减灾防灾工作,必须抓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应急抢险救援准备、提高应急指挥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要设施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并多次开展城市内涝点治理现场调研督导工作。
二是以碧道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全市防洪排涝基础能力建设。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以碧道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强我市防洪排涝基础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水务局已于3月12日,组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力争通过5年时间,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显着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妥善处置超标准降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的目标。
三是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019至2020年,全市新建成19座污水处理项目,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约774万m3/d,“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管网18910公里。
四是坚持贯彻污涝同治。切实推进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强化排水户排水监管等工作。市总河长第9号令提出443条合流渠箱的整治任务,涉及251个截污闸,截至2021年3月底,已完成101条合流渠箱改造,40个截污闸顺利“开闸”;根据市总河长第4号令,全市共划分25995个排水单元,截止2021年3月底,已完成达标认定排水单元数量13080个。
齐心协力筑起城市排水防涝牢固防线
一是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全市存在内涝风险的道路、涵洞、隧道、地下空间、施工工地、物业小区等,按“谁管养的设施引起水浸,谁负责抢险和整治”的原则,由各责任单位位制定落实“一点一预案”,及时清疏维护排水设施,备好沙包、水泵、挡水板等防汛物资,分兵把守,加强联动,确保安全度汛。
二是依托市、区排水公司推进排水管网专业化运维管理。目前市、区排水公司约有运维人员3600人,并配备了专业化的巡查清疏设备以及QV、CCTV等管道内窥设备,现统一管理的排水管网合计约2.21万公里。通过持续推进管网日常养护和检测修复,排查排水设施运行问题并逐一整改修复,不断提升管网运行效能。2021年第一季度,市、区排水公司共巡查排水设施约20.96万公里,清疏养护约6579.60公里,完成“洗管”约1669.54公里、“洗井”约5.96万个。
三是广州地铁公司全面排查整治地铁项目淤堵、毁损及违规迁改、占用防洪排涝设施的情况,并对既有、在建线路的出入口、风亭等设施防洪排涝建设标准进行梳理,做好设施排水防涝改造工作。
开展汛期检查措施压实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2021年汛前防汛防风工作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区、市排水公司等单位抓紧推进汛前排水设施清疏养护及隐患排查,重点清疏易涝积水点周边排水管渠2142.45公里。
认真部署应急措施确保排水防涝安全
为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责任体系,压实2021年防涝布防准备工作。市河长办已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防暴雨内涝应急抢险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防暴雨应急工作具体要求,明确各区、各职能部门等单位严格落实应急抢险力量,强调各易涝积水点责任人应加强日常管理,特别是抓紧推进汛前检查、易涝积水点整治,对于短时间难以完成整治的,要组织制定和完善排水防涝应急预案,落实应急防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