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珍惜水、爱护水、用好水,达到城市、人和水资源的和谐相融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海绵城市理念运用被认为是缓解城市水资源困境的一剂良方。作为四川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近年来,绵阳通过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等技术措施,在市政道路建设、公园绿地提升、建筑小区微生态、城市河流生态提升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立体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之路,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努力实现城市“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
顾名思义,所谓“海绵城市”就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绵阳城区水系发达、水资源相对丰沛,但水资源时空分布利用很不均衡。据绵阳市住建委相关人士介绍,相比于北方很多城市在海绵城市打造中强调的雨水收集再利用,绵阳城区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海绵城市理念在绵阳的实施,首要目标更偏重于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防止严重积水。
城区前些年的三里桥、剑门路西段等地段内涝,实际上跟累积多年的“城市病”有直接关系:原有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大量出现的硬化路面导致雨水能够通过路面渗入地下的比例大幅下降,以及城市开发中原有蓄水小生态萎缩等,遇到持续性的强降雨,地表径流不能及时外排,雨水流向地势低洼地方,很容易造成内涝。
按照最新市政道路建设要求,近年来,绵阳市政道路改造积极推广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如刚刚完成的绵兴路人行道改造,以及去年实施的南河片区、普明片区背街小巷改造,全线均铺设透水砖,采用透水工艺,原地向下渗透,目标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下沉式绿地公园发挥“蓄”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光是提高城市雨水吸水蓄水和利用率,更是要保护城市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发挥其海绵功能,保护自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近年来,绵阳在公园建设中,开始有意识保护原有池塘堰塘,注重发挥雨水调蓄设施传统功能。比如科技城人才公园内的黑堰塘,在前两年新建中黑堰塘得到很好的保留,并打造为公园一景,这样在日常是一处自然景观,到了雨季,发挥雨水调蓄功能,作用就是像“海绵”一样蓄水。下雨时,黑堰塘地势低,雨水会汇集到这里,慢慢渗透到地下,而不是一下子进入市政管网,这样就能起到一个蓄水、滞留的作用,缓解雨水管网压力 。
绵阳市住建委相关人士表示,公园选址多在居住区周边,改善了居住区周边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健身、休闲提供更多便利。在工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保留原有水堰水塘,栽植景观好寿命长的乡土树种,通过营造微地形和改善原有雨水收集设施,最大限度地增强公园涵养雨水的功能。
城市生态绿廊由“凸”变“凹”
绵阳作为山水型城市,以往的河堤绿带、景观带,为了保证防洪功能性,地势会比周围的道路高,呈“凸”字形,而雨水就会从河堤和绿化带直接流到路面,一旦下暴雨,路面排水的压力很大。近年的设计方向开始了“反向设计”,变成“凹”字形,绿地低于路面,雨水往绿化带排。
安昌河和草溪河提升整治中,河岸从传统的突出防洪安全“三面光”到升级后的亲水生态驳岸,将城市空间更多让位给市民,形成互动的亲水生态河道绿色走廊。随着安昌河、草溪河前期生态绿廊的推进,也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
注重城市小区“海绵”微生态
在海绵城市探索中,绵阳倡导新建小区注重下沉绿地建设,小区内部铺装和水体调蓄等运用,提升城市海绵微生态。对于老小区,积极探索屋顶绿化等措施。
绵阳市住建委相关人士介绍,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看,屋顶绿化主要在于生态效应和环境质量两方面。形状各异的坡顶屋,往往会有大量的平面裸露顶屋,不仅影响城市“颜值”,也对沙尘漂浮、大气污染降解、热岛效应等造成影响。除了美化环境,科学的屋顶绿化还具有滞留雨水、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气体、过滤空气、降尘等作用。近些年,绵阳在平政泵站、凯德广场等地探索绿色屋顶。相信,未来城市楼顶将会出现更多绿色“海绵宝宝”。
绵阳市住建委相关人士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也是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体现,是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将在更多方面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大力提升,促进城市水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宜居品位,不断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