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3月5日举行的2021年江苏工程前沿讲坛暨第二个“世界工程日”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协副主席、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表示,应将工程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沿问题,以更高标准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并提出城市水环境治理应一城一策。
“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项技术难以实现治理效果的长效保障,因此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张建云提出,对水环境的治理,控源截污是根本,清淤正本是基础,畅流活水是灵魂,科学管理是保障。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增大水动力、增加水环境容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与水环境生态系统改善的良性循环。
除了这些共性的问题,张建云提醒,由于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生态问题和治理目标不同,水环境治理还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比如,苏州的水系格局呈‘回’字形,常熟的是环形,上海的是感潮形。水系格局有差异,污染源控制和活水水源也有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甚至根据不同的治理目标,量身定制不同的方案。”
他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其治理目标是应急保障、清水循环。“接到任务时,入河污染物多、周边缺少清水水源、水系不连通等问题立刻摆在面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拿出应急方案来。”
在做了大量现场测量工作后,他提出首先进行动力调控,在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干预下,新建装配式溢流堰,使用三级水位控制,让大部分净水流入重点区。“这是一种基于活动溢流堰的河网水位精准控制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可调控溢流坝,可以直立挡水、卧倒放水,溢流时形成人工瀑布,兼具一定的景观效果。并且考虑工时,临时与永久设备相结合,能快速安装,这在国际上属于首创。”
应急效果达到后,他又利用多源互补的城市河网水质长效保障技术,针对优质水源,制定多源互补的引调水方案,实现了进博会区域清水循环、畅流活水的治理目标。
“为什么年年加大对太湖的治理力度,太湖水质仍不达标呢?”张建云还着重提到太湖治理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太湖湖体水质已得到持续改善,但部分湖区水质与治理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20年6月初在贡湖岸边距锡东水厂水源地很近的水域,一度出现了约2.5平方公里的黑色异常水体带。经望虞河调水等综合应急处置措施,无锡市供水安全没有受到影响,但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太湖治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张建云看来,太湖治理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而入湖污染物总量超过湖体纳污能力是太湖水质仍不达标的根本原因。据统计,太湖22条主要入湖河流的入湖水量占环太湖入湖总量的80%~90%,入湖污染负荷占总量的70%~80%。近年来22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总体有所改善,但2019年仅8条河流主要水质指标全部达标,有11条河流总磷未达标,3条河流总氮未达标,14条未达标河流的入湖水量占67.2%。
除了入湖污染负荷大,还有诸如底泥内源污染、沉水植物衰减无法抑制底泥悬浮、吸收氮磷等因素也造成太湖总磷居高不下。针对这种情况,张建云强调,引江济太工程是增强太湖重点湾区水动力条件、提升水体纳污能力、改善湾区水环境不可或缺的调度措施。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湖西、浙西地区的面源污染治理,控源截污、减少污染负荷。
“长三角区域内水系连通,提升水环境不是一湖一河彼此割裂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而是一个长期共商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大计。”张建云呼吁科技工作者行动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