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今年湿地日的主题是 "湿地与水",旨在强调湿地对维持全球淡水储量和水质的重要贡献,鼓励公众共同行动,为保护修复湿地做出努力。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并积极推动湿地保护立法工作。
在地球上,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被称作湿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我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当天公布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中国内地共有56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湿地面积达338.71万公顷,占国际重要湿地范围面积的48.76%。《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玛莎?乌瑞格对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履约,指定了国际重要湿地。中国还是国际湿地城市的领军者。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加强大江大河及其他湿地的环境保护,值得点赞。"
为了进一步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中国正积极推动立法保护湿地。今年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李琰表示,湿地保护立法将为强化湿地保护进一步提供法制保障,"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保护专门立法,有利于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覆盖全面、体系协调、功能完备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提供法制保障。湿地保护立法也是我们积极履行国际公约的一个重要的行动。"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湿地保护发展进入快车道。"十四五"期间,除全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中国还将进一步强化湿地履约和国际合作。李琰说:"深度参与《湿地公约》履约事务,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双多边湿地合作,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候鸟迁飞路线湿地保护"项目,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模式,引导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改善湿地所在地民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