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英媒关注武汉建“海绵城市”与水斗争:可应对三十年一遇暴雨
参考消息网1月25日报道 英媒称,中国最重要的“海绵城市”武汉,正在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与水患斗争。专家称,一旦海绵城市项目完工,武汉将有能力应对三十年一遇的暴雨。
据英国《卫报》网站1月23日报道,漫步在武汉市的范湖路或水果湖路,尽管名字里都提到了湖,却看不到任何大的水体,除非天降暴雨。
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市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向来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在夏季多雨的几个月。对于那些已经被填平并且在上面盖起了高楼大厦的湖泊,街道名称往往是唯一能够提醒人们它们曾经存在的东西。不过2016年,在经历了长达一周的暴雨如注后,这些地方再次水满为患。
2016年的洪灾给武汉敲响了警钟。在洪灾发生的前一年,武汉被宣布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之一——在这些地方试点实施传统防涝措施及排水系统以外的环保方案。该项目的推进速度一直在加快,在青山和四新两个试点区域,将公共空间、学校和居民区改造得具有海绵城市特征。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已改造了超过38.5平方公里的土地,耗资110亿元。
位于武汉市东部、靠近一家大型钢铁公司的南干渠游园上世纪80年代曾是一条肮脏的排水明渠。它在90年代成为一个公园,去年被改造成海绵区,有可以透水的人行道、雨水花园、草沟、人工池塘和湿地。这些地貌通过土壤渗透吸收过多的降雨,将其保存在地下管渠和蓄水池中,在河流的水位足够低时再将其排入河中。
退休的电气工程师廖宝正(音)在这个公园里散步时说:“这里的空气总是很清新。武汉夏天最热的时候,这里也会凉快一些,因为茂盛的植被让气温下降了两三度。”
根据海绵城市计划,武汉及其他参与城市必须确保到2020年让20%的城区土地具备海绵城市特征,目标是留住70%的雨水。对于武汉来说,这相当于要对860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中的170多平方公里进行改造。去年,武汉的海绵城市项目又扩展到了另外9个区。
在全国开展的这一计划目前已经扩大到30个城市。到2030年,参与该计划的地区必须确保80%的城区土地具备海绵城市特征。
目前担任武汉市水务部门海绵城市项目顾问的凯迪思中国区水管理主管哈文梅说,关键是“把空间还给河流……而不是与水抗争。”
她说:“雨水花园、草沟和低海拔绿化带是一种对环境影响很小的方式,可以创造更多的空间来收集雨水。这种方式尤其适合武汉,因为这座城市的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让水渗入地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老旧居民小区的改造尤为困难,因为没有多少建设的空间,而且现有的排水系统往往已经老旧不堪。这样的项目可能会耗费巨额资金。对南干渠片区3.8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改造涉及的投资额总计达12.6亿元,通过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模式,其中20%的资金来自市政府,其余来自私营部门——就南干渠片区来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工人修建了相关住宅区的钢铁公司。
宁波诺丁汉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陈加信说,中央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的补贴只能持续到2020年,他说:“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让房地产开发商参与其中,因为这样的海绵区确实有助于提升土地的价值。”
陈加信说:“在中国,大多数排水系统(目前)在设计上最多只能应对十年一遇的暴雨。一旦海绵城市项目完工,武汉将有能力应对三十年一遇的暴雨。”
【延伸阅读】英媒称中国古代智慧催生“海绵城市”:与水交朋友
参考消息网3月23日报道 英国《卫报》网站3月21日刊登题为《将城市变成海绵:中国古代智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一文。作者为布里吉德·德莱尼。文章摘编如下:
城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如今,不考虑某种灾难性天气事件的城市规划就如同在乌托邦中搞建设。在世界着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看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答案其实藏在传统中。
俞孔坚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创始人和院长,他以将中国古代的供水系统理念重新引入现代设计而着称。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中国一些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变成了绿色建筑的标杆。
俞孔坚的设计理念是使城市在面对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以及所谓的“百年一遇”暴风雨时具有韧性。“海绵城市”理论是俞最为人所知的理论,即城市使用软材料和梯田涵养水源,而后可以提取利用,不使用不吸水的普通混凝土和钢筋。
欧式城市设计方法包括排水管道,但无法应对季风雨。而中国政府已经将“海绵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的模板。
俞孔坚在接受采访时说,海绵城市关键的好处是能够重新利用水。他说:“‘海绵’吸纳的水可用于灌溉、补给地下含水层、净化土壤并用于生产。”
他说:“在中国,我们保存雨水并重新加以利用。”俞孔坚使用的策略“以农民耕作技术为基础,使农业灌溉系统适应城市环境,并吸收使建筑物适应季风气候方面的经验”。
他的第一个策略“基于几千年的中国智慧”,即“就地蓄留,当雨水落到地上时,我们必须留住雨水”。
他说:“在中国,淡水短缺。中国的淡水只有世界的8%,却要供养世界20%的人口。因此,所有从天而降的淡水都需要保存到地下含水层中。”
在农村长大、后来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的俞孔坚认识到树立“水意识”的必要性。他说:“旱季调控用水的能力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学到的一点是要放慢排水速度。当代技术是加快排水,而古人的智慧是适应季风季节,减缓排水速度,这样水不再是毁灭性的。通过减缓水流,就能滋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对缺水的地方来说,需要“在干旱的时候,把地表水储存在蓄水层,这样就不会蒸发太多”。
适应干旱的环境也很重要:尽量少用水,循环利用水。
正如俞孔坚所说,“与水交朋友”很重要。“我们不使用混凝土或硬化工程。我们利用梯田,这是从古代农民智慧中学来的……这样,这座城市就可以与洪水共存,并经受住洪涝灾难袭击。我们可以拆除混凝土,使水保护系统变成一个活的系统。”
【延伸阅读】中新天津生态城启建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
新华社天津7月26日电(记者毛振华)借鉴新加坡水资源利用先进经验,近年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既力求做到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又为排水减轻压力。目前,先后已有65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启动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由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是世界上首个由国家间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也是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所在地。
7月23日晚,受台风“安比”影响,天津大部分区域出现暴雨天气、局部大暴雨。但在这场暴雨中,生态城各雨水泵站排水顺畅,处于低水位运行状态;路网通行顺畅,路面未出现大范围积水,“海绵城市”显现效果。
早在此前,生态城就制定了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出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其中,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Ⅳ类水质、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绿色建筑100%等4项指标,都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要求。
据生态城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6年获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生态城确定了低影响开发和雨水利用总体原则,并根据规划要求建立了“海绵城市”项目库,加快推动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有65个试点项目启动建设,18个项目已经完工。
其中,今年建成的甘露溪公园就是“海绵城市”样板项目。作为生态城的重要生态廊道,甘露溪长750米,南北宽120米,占地面积8.9公顷,其中景观水系面积1.06公顷。该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景观水系为中心,整体地形由外向内逐步降低,使绿地、园路、广场的雨水汇入场地中间。项目采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截污型雨水口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净化,雨水径流最终汇入景观水系。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对雨水进行调蓄与错峰排放,实现雨水的减排缓排,降低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等措施,生态城建设近10年无内涝现象发生。下一步,生态城将进一步加快试点项目建设,打造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