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市水体绿水长流,让“水清岸也美、碧水润金陵”美景常驻,既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迫切需要,也是市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9年度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介绍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南京做法和南京经验。
全市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019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全市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水环境质量显着提升,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持续优良;全市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55天,达标率69.9%,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为O3(臭氧)和PM2.5。PM2.5年均值为40微克/立方米,下降4.8%;O3日最大8小时值超标天数为69天,超标率18.9%,同比增加6.3个百分点。
据介绍,去年,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为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奠定了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全市42项省级考核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在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修订《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方案;出台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措施”,完成151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在推进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方面,南京市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严格全市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削减全市危险废物贮存总量,有效防控危险废物环境安全风险。
2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2019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的2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100%,较上年提升18.2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一,无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断面。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继续保持优良,达标率100%。此外,金川河、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东支消除劣Ⅴ类,南京市高质量完成考核任务。
水环境提升背后,是南京系统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高效治水显现的成效。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说,南京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落实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确保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实施系统、科学、精准、高效治水,全市水环境质量显着提升,每年都有新进步,2019年达到历年最好水平。
截至今年5月,南京市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市控入江支流消除劣Ⅴ类比例已达95.24%,水功能区达标率98.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逐月100%达标。
33项河道水环境提升整治工程本月底全面开建
2018—2019年,全市共完成180项河湖水环境整治,内秦淮河、南河、南湖、月牙湖等一些河湖呈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良好水生态环境,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针对部分水质不稳定的河道、暗涵等薄弱环节,今年计划再实施友谊河、沙洲西河等33项河道水环境提升整治,将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畅流以及滨水景观提升综合措施,整体改善河道水环境,现已基本完成各项目审查审批等前期工作,计划6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
今年1—5月,全市省监测黑臭水体整治达标率、省控入江支流达标率、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市水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徐小春表示,市水务局将紧紧咬定全域“稳定消黑、基本消劣”目标和水环境质量奋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总体定位,实施挂图作战,攻坚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提升,努力让“春来江水绿如蓝”美景再现。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南京市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环境安全底线,确保“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向市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