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4日从广州市河长办、广州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4月市总河长8号令发布以来,广州荔湾区聚焦城中村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大力实施“清脉”工程,各项整治进展顺利,达到了“正本清源 破障强根”的预期效果。
据了解,广州荔湾区水系发达,支涌、风水塘、边沟边渠等小微水体数量众多,且多分布于城中村周边,近年来已成为影响荔湾区水生态环境的“病灶”。鉴于此,小微水体尤其是黑臭小微水体的整治工作是今年荔湾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剿灭黑臭水体最大的“硬骨头”。截至4月底,荔湾区已完成涉水违法建设拆除1.86万平米;全区联社所属的80处村级工业园均已按要求推进整改,其中6处已达标;完成涉及10个经济联社的农业灌溉渠(含暗渠暗管)排查工作,并安排99.69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农灌渠整治工程。
荔湾区城中村周边存在大片农业用地,目前主要用于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花农受长期以来耕作习惯影响,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地面灌溉方式,耗水量大,产生的大量尾水未经处理直排河涌等自然水体,长期以来影响断面水质,已成为当前影响水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
为同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水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荔湾区全面摸辖区范围内的灌溉渠情况,开展综合整治工作,利用工程手段将灌溉渠与河涌分隔,力争农业灌溉用水只进不出。彻底查清各灌溉渠特别是暗渠暗管与市政排水设施的接驳点,结合荔湾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工作,对农业灌溉低浓度“外水”进行有效整治。
截至4月底,全区已完成涉及10个经济联社的农业灌溉渠(含暗渠暗管)排查工作,逐条摸清位置、走向、起始点等基本信息,并建立专门档案。农灌渠整治工程目前已进场施工,并完成32个阻水点,1个取水点的建设,计划于6月30日前全面完成。该工程完工后,可以有效将农业灌溉渠与市政污水系统分离,确保低浓度农业灌排水不进入污水系统,不与农村生活污水交叉污染和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要。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河道的部分外源污染。
荔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区将继续按照广州市第8号总河长令、荔湾区第5号总河长令的要求和部署,以压倒性态势开展好“清脉”工作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高质量完成各项整治工作任务,坚决打好打赢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